正在閱讀:

咖啡需要中國化、新喝法,新中式咖啡發(fā)展的基礎、必然趨勢是?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咖啡需要中國化、新喝法,新中式咖啡發(fā)展的基礎、必然趨勢是?

新中式咖啡只是一個過渡,它的未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新中式飲品。

文|筷玩思維 陳敘杰

筷玩思維(www.kwthink.cn)此前在《奶茶大戲告一段落、咖啡大戰(zhàn)揭開序幕?什么是咖啡的新茶飲化?》文章中給出了一個觀點:新茶飲的未來是新中式咖啡,但新中式咖啡只是一個過渡,在未來,新中式咖啡和新茶飲將會融合成新中式飲品。未來的未來太遠,我們先聚焦當下、來理清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脈絡。

嚴格來說,新中式咖啡的概念及趨勢并不是我們提出來的,新中式咖啡在2018年之前就早有落地品牌了,它屬于創(chuàng)意咖啡這一大類下的細分小類,只不過這一小類目前正發(fā)展成一個新趨勢,再從品類發(fā)展的必要性來看,新中式咖啡的思維起點源于一個咖啡從業(yè)者的觀點:國人喝咖啡雖晚,但不能沒有自己。

咖啡這個產(chǎn)品雖早前一直被冠以外來物種,但今天國人的飲品菜單早已將咖啡列為大眾消費,當下全世界最大的咖啡消費圈位于上海,這座城市擁有的咖啡館數(shù)量遠超其它國際化城市,更為重要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創(chuàng)意咖啡已達40%,在新一線城市,創(chuàng)意咖啡館的比例更是超50%。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趨勢,它是指眼睛看不到的邏輯線,趨勢是要用思想去看到的,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也是如此。

我們筷玩思維今天這篇文章將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說明新中式咖啡落地及發(fā)展的三大基礎,如果沒有基礎,再激動人心的趨勢也不過是信口開河;我們也會說明新中式咖啡的一些具體特點,這些特點可以表明一個新物種的獨特性,這可以讓外界評估它到底是畫蛇添足還是真的有料。

新中式咖啡的三大要素:本土咖啡豆、本土咖啡品牌、本土喝法(新飲食形式)

咖啡會成為本土產(chǎn)品么?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是持有懷疑態(tài)度的。這也難怪,人是視覺的動物,更是共識的大腦(文化屬性,只認同已經(jīng)被認同的常態(tài)、可見之物)。比如大多數(shù)人確實看到、也聽到咖啡就是外來的物種,今天咖啡市場的咖啡豆大多都靠進口,所以要讓人在常識理念接受咖啡會逐步披上中國化的外衣,這是有很高難度的。

但我們要說的是,咖啡會在中國成為本土化產(chǎn)品,這絕不是一個常識,因為它在當下僅僅是一個初起的苗頭。只有苗頭變成大眾化認知,它才會成為一個常識。

以辣椒為例,我們今天在吃辣椒的時候,有多少人會認為我們在吃“外國的辣椒”?從歷史來看,辣椒從明朝后期傳入中國,至今不過數(shù)百年的時間。而在這短短四百多年的周期下,辣椒在中國本土種植、收割、流通,這一外來物種慢慢適應了我國的地理氣候、本土風情,最終衍生出本土化的風味。產(chǎn)品的本土化(種植、生產(chǎn)、流通),這是其一。

味覺依賴性、產(chǎn)品大眾化、食譜無縫銜接、口味獨特性等因素也是辣椒能在中國大地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久而久之,辣椒就逐步“品牌化”,簡單說就是人們一提起辣椒,大家都懂,喜歡的人也都喜歡,產(chǎn)品的本土品牌化(可被本土認知和傳播),這是其二。

其三是最為關鍵的,那就是它到底有沒有當?shù)厝税l(fā)明、被當?shù)厝苏J可的新飲食形式(新吃法、新喝法)。辣椒炒肉、涼拌辣椒等菜品就是案例,美洲人絕對想不到辣椒在中國還能這樣吃。

產(chǎn)品的本土化、品牌化、新形式構成了一個產(chǎn)品、品類本土化的底層要素,我們將之套入咖啡品類:

中國的咖啡產(chǎn)區(qū)位于云南、臺灣、廣東、海南,其中云南的咖啡從清末就開始種植,百余年的歷史和持續(xù)的技術化改良為云南咖啡沉淀了一定的底蘊,這也使得在2021年的世界咖啡師大賽上,云南咖啡豆一舉奪冠,此時,世界咖啡界終于不得不關注起了中國的咖啡。從中國本土咖啡市場來看,一些精品咖啡店也逐步在菜單加上了國產(chǎn)咖啡豆,其中以小??Х茸顬槭⒚?/p>

比起本土咖啡豆,本土咖啡品牌的探索周期也不短,早在2000年,白領們出來創(chuàng)業(yè)的首選大多就是咖啡店,一些本土咖啡品牌從早前學經(jīng)典咖啡,當下大多也有了獨創(chuàng)的咖啡做法。

在上海開咖啡館的劉厚軍直接指出“咖啡需要新喝法”,而他也開發(fā)了咖啡的燉煮流派。

PS:燉煮是從中藥、煮茶發(fā)展且改良而來,有根可尋,不管他是不是為了自證,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咖啡在當下確實需要新喝法,而新中式咖啡品類下也發(fā)展出了許多的新喝法,燉煮只是其中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咖啡這一外來物種,其實早已具備了本土化的底層要素。

國人為什么需要新中式咖啡?

本土化、品牌化、新形式是中式咖啡得以發(fā)展的內在因素,此外,我們還看到了中式咖啡落地的外在動力:新消費習慣的反向引導。

比如過去喝咖啡,客群們喝的是儀式感、專業(yè)度、商務風,那些認為自己會喝咖啡的人,他們一般喝的是熱的黑咖啡(不加糖、奶)。手拿起一杯咖啡,先感受溫度、再聞香氣,之后品嘗咖啡關于口感方面的醇度、厚度,一杯咖啡就像“玄學”一樣,老咖啡客喝一口就能給出評價:或許是煮得如同神來之筆,又或許多煮了幾秒、煮糊了、量不對、水不對等等。

過去來喝咖啡的客人,有些甚至比咖啡師還“專業(yè)”,他們在消費時會直接說這杯咖啡做得好還是不好??Х冗€有鄙視鏈,會喝咖啡的鄙視亂喝咖啡的,亂喝咖啡的鄙視愛喝奶茶的。在商家方面,有些門店的招牌產(chǎn)品還拒絕加糖,聲稱只給懂咖啡的人喝。這意味著,過往的咖啡群體有一種極大的優(yōu)越感,他們從心底里認為,此等神物,豈是阿貓阿狗能隨便喝的?

但還好,這樣的“咖啡文化”并沒有“傳承”下來。

過去人去喝咖啡大多是因為“需要”,而今天消費者喝咖啡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咖啡就在那里,不是我需要咖啡,而是咖啡需要我。過去消費者喝咖啡喝的是專業(yè),但今天消費者喝咖啡喝的是“好喝”。

僅僅是因為好入口和好喝,這也使得當下咖啡市場最好賣的是奶咖,在飲品的層面,今天消費者主要講究的是新鮮、好喝、個性化。個性化也尤為重要,消費者認為循規(guī)蹈矩、標準化的經(jīng)典咖啡并不討喜。也就是說,咖啡要賣好,它需要“新喝法”。

我們且將新喝法的咖啡稱之為創(chuàng)意咖啡,創(chuàng)意咖啡在新一線城市很火,比如在成都,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玩法:用蓋碗喝咖啡。這種在過去看來是離經(jīng)叛道、極其不專業(yè)、特別不尊重傳統(tǒng)的行為,但它今天卻成了喝休閑咖啡的新風潮??梢钥闯鱿M者對咖啡的關注走出了杯中之物、走向了行為的背后。

在一些寫字樓,我們還看到了一手拿著咖啡、一手拿著油條的白領,甚至還有將咖啡和豆?jié){混在一起喝的,這種情景,別說外國人了,就連一些國人看到都不解的行為,它卻正逐步成為新時尚,用年輕人的話來說,這就是“直呼內行”。在90后、00后的語境下,內行不是指專業(yè),內行是會玩的意思、是會玩的行家。這種新消費趨勢也在反向推動供應的升級。商家如果不懂消費者的新語境,又怎么能做出被認可的產(chǎn)品?

所以我們說,新時代需要的不是經(jīng)典咖啡,而是新中式咖啡;新消費群體需要的不是專業(yè)咖啡,而是內行咖啡。

從經(jīng)典咖啡到新中式咖啡,它就是從經(jīng)典標準化到本土文化個性化的新發(fā)展

對于一個有歷史發(fā)展淵源的品類,后來者要獨樹一幟是有難度的,因為獨立意味著要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與過往劃分界限,但品類歷史有時會是阻力。

舉個例子,辣椒炒肉要創(chuàng)新怎么辦,大多從業(yè)者往往會去做置換食材的事兒,比如把普通豬肉換成好豬肉、把普通辣椒換成精選辣椒,然后再加入一些新的配菜,這叫獨立和創(chuàng)新嗎?并不然。

能被過往從業(yè)者看得懂、學得來、可以推得出邏輯的,這往往只能叫常規(guī)個性化,而非創(chuàng)新。真正的創(chuàng)新是要讓前人學不來、看不懂、悟不透,但是,它只要是產(chǎn)品,無論什么產(chǎn)品、無論如何創(chuàng)新,它的第一要義就是得讓消費者接受,讓消費者愛吃、愛喝、愛玩,最好能直呼內行。

對于咖啡的新中式化,從業(yè)者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用了一個聰明的做法:嫁接。

因為咖啡是外國的產(chǎn)品,也受外國的文化(思維、原材料理解、口味偏好等)限制,而他們必然對中國文化的多元、多變及其深度理解不到位,新咖啡從業(yè)者/創(chuàng)意咖啡從業(yè)者在咖啡身上嫁接了兩個東西,一個是中國的文化形式,另一個是新中式茶飲的成熟脈絡,比如成都人用蓋碗茶裝卡布奇諾,再比如用中式茶飲的水果、芝士頂、椰子、干果等加入咖啡。

以蓋碗茶裝卡布奇諾為例,外國人喝卡布奇諾是有明確標準的,甚至還為它設計了卡布奇諾杯,要讓外國人也用蓋碗茶裝卡布奇諾,他們就得改標準,再者,外國那些大咖啡品牌的研發(fā)人員大多沒用過蓋碗,他們對蓋碗大概只是覺得好看(也有可能覺得不好看、不好用),通常沒有到喜歡和熱愛的程度(當然也有,不過熱愛和落地不是一碼事兒)。

對于新中式咖啡品牌推出的燉煮咖啡、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等中式產(chǎn)品(中藥),即使不談能理解其中的美學,如何將之標準化也成了大問題,這就是外國人對新中式咖啡看不懂、學不來,甚至不愿意學的所在,其根源不是真的學不來、不是真的學不會,本質是經(jīng)典咖啡從業(yè)者(包括外國人和中國人)對新中式咖啡的做法并不認可,這是文化碰撞的封閉屬性。

為什么會不認可且做不到,比如一些從業(yè)者在經(jīng)典美式咖啡中加入了蘇州的雞頭米,以此推出了雞頭米美式,這杯奇奇怪怪的美式甚至在套餐中還搭配了一份味烈油大的小籠包,那些喝黑咖啡配牛油面包的人是難以理解的。

還有從業(yè)者推出了新中式藥房搭配咖啡的新裝飾風格,除了新搭配,新效率也是重中之重,有從業(yè)者指出,“現(xiàn)在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新中式)咖啡師只需要十來天”,他們甚至還洞悉到,咖啡的優(yōu)勢在于嗅覺的復合香氣,它能使不愛喝咖啡的人也愛聞它的香氣,而嗅覺記憶比味覺記憶更深遠?;诖耍轮惺娇Х葟臉I(yè)者現(xiàn)在逐步從香氣的角度來做產(chǎn)品。

喝咖啡的時候可以先聞香,這是喝中式茶飲(指的是奶茶)沒有的文化習慣,而這一動作設計也可以在中國茶(指的是功夫茶)中找到淵源(比咖啡久遠)。

在產(chǎn)品速度方面,新中式咖啡品牌Double Win還做到了平均5.5天可以推出一款新品,可見新中式茶飲的新品優(yōu)勢也被發(fā)展到了新中式咖啡身上,這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咖啡難以習得的能力。

綜合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脈絡,眼睛和本能可以推斷出常識,但只有思想才能看到未來。在當下情境,中國文化、中式食材、中國速度都可以在新中式咖啡品類看得見,且新中式咖啡的這股風潮還在醞釀之中,而未來新中式飲品如何呈現(xiàn),新中式咖啡有著不可缺失的推動力。

結語

在文章的最后,我們需要表明一下態(tài)度,我們認可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趨勢,甚至認可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它70%會是一個必然的小趨勢、30%會成為必然的大趨勢。

即使它是一個必然的大趨勢,也不意味著未來是它的天下,比如說一兩年后,一些經(jīng)典的大咖啡品牌或許會在菜單上出現(xiàn)幾款有著新中式咖啡邏輯的個性化產(chǎn)品。這也意味著,從業(yè)者不需要有新中式咖啡的轉型焦慮,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

但假設你做的是經(jīng)典咖啡,如果你也喜歡新中式咖啡,甚至你的客群也喜歡新中式咖啡,那么對于這股新中式咖啡的小浪潮,你可以不妨一試。

我們的傾向很明顯,新中式咖啡只是一個過渡,它的未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新中式飲品,新中式咖啡最終也會回歸新中式飲品,但這個未來還有些遙遠,我們當下只做展望即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咖啡需要中國化、新喝法,新中式咖啡發(fā)展的基礎、必然趨勢是?

新中式咖啡只是一個過渡,它的未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新中式飲品。

文|筷玩思維 陳敘杰

筷玩思維(www.kwthink.cn)此前在《奶茶大戲告一段落、咖啡大戰(zhàn)揭開序幕?什么是咖啡的新茶飲化?》文章中給出了一個觀點:新茶飲的未來是新中式咖啡,但新中式咖啡只是一個過渡,在未來,新中式咖啡和新茶飲將會融合成新中式飲品。未來的未來太遠,我們先聚焦當下、來理清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脈絡。

嚴格來說,新中式咖啡的概念及趨勢并不是我們提出來的,新中式咖啡在2018年之前就早有落地品牌了,它屬于創(chuàng)意咖啡這一大類下的細分小類,只不過這一小類目前正發(fā)展成一個新趨勢,再從品類發(fā)展的必要性來看,新中式咖啡的思維起點源于一個咖啡從業(yè)者的觀點:國人喝咖啡雖晚,但不能沒有自己。

咖啡這個產(chǎn)品雖早前一直被冠以外來物種,但今天國人的飲品菜單早已將咖啡列為大眾消費,當下全世界最大的咖啡消費圈位于上海,這座城市擁有的咖啡館數(shù)量遠超其它國際化城市,更為重要的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創(chuàng)意咖啡已達40%,在新一線城市,創(chuàng)意咖啡館的比例更是超50%。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趨勢,它是指眼睛看不到的邏輯線,趨勢是要用思想去看到的,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也是如此。

我們筷玩思維今天這篇文章將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說明新中式咖啡落地及發(fā)展的三大基礎,如果沒有基礎,再激動人心的趨勢也不過是信口開河;我們也會說明新中式咖啡的一些具體特點,這些特點可以表明一個新物種的獨特性,這可以讓外界評估它到底是畫蛇添足還是真的有料。

新中式咖啡的三大要素:本土咖啡豆、本土咖啡品牌、本土喝法(新飲食形式)

咖啡會成為本土產(chǎn)品么?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是持有懷疑態(tài)度的。這也難怪,人是視覺的動物,更是共識的大腦(文化屬性,只認同已經(jīng)被認同的常態(tài)、可見之物)。比如大多數(shù)人確實看到、也聽到咖啡就是外來的物種,今天咖啡市場的咖啡豆大多都靠進口,所以要讓人在常識理念接受咖啡會逐步披上中國化的外衣,這是有很高難度的。

但我們要說的是,咖啡會在中國成為本土化產(chǎn)品,這絕不是一個常識,因為它在當下僅僅是一個初起的苗頭。只有苗頭變成大眾化認知,它才會成為一個常識。

以辣椒為例,我們今天在吃辣椒的時候,有多少人會認為我們在吃“外國的辣椒”?從歷史來看,辣椒從明朝后期傳入中國,至今不過數(shù)百年的時間。而在這短短四百多年的周期下,辣椒在中國本土種植、收割、流通,這一外來物種慢慢適應了我國的地理氣候、本土風情,最終衍生出本土化的風味。產(chǎn)品的本土化(種植、生產(chǎn)、流通),這是其一。

味覺依賴性、產(chǎn)品大眾化、食譜無縫銜接、口味獨特性等因素也是辣椒能在中國大地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久而久之,辣椒就逐步“品牌化”,簡單說就是人們一提起辣椒,大家都懂,喜歡的人也都喜歡,產(chǎn)品的本土品牌化(可被本土認知和傳播),這是其二。

其三是最為關鍵的,那就是它到底有沒有當?shù)厝税l(fā)明、被當?shù)厝苏J可的新飲食形式(新吃法、新喝法)。辣椒炒肉、涼拌辣椒等菜品就是案例,美洲人絕對想不到辣椒在中國還能這樣吃。

產(chǎn)品的本土化、品牌化、新形式構成了一個產(chǎn)品、品類本土化的底層要素,我們將之套入咖啡品類:

中國的咖啡產(chǎn)區(qū)位于云南、臺灣、廣東、海南,其中云南的咖啡從清末就開始種植,百余年的歷史和持續(xù)的技術化改良為云南咖啡沉淀了一定的底蘊,這也使得在2021年的世界咖啡師大賽上,云南咖啡豆一舉奪冠,此時,世界咖啡界終于不得不關注起了中國的咖啡。從中國本土咖啡市場來看,一些精品咖啡店也逐步在菜單加上了國產(chǎn)咖啡豆,其中以小??Х茸顬槭⒚?/p>

比起本土咖啡豆,本土咖啡品牌的探索周期也不短,早在2000年,白領們出來創(chuàng)業(yè)的首選大多就是咖啡店,一些本土咖啡品牌從早前學經(jīng)典咖啡,當下大多也有了獨創(chuàng)的咖啡做法。

在上海開咖啡館的劉厚軍直接指出“咖啡需要新喝法”,而他也開發(fā)了咖啡的燉煮流派。

PS:燉煮是從中藥、煮茶發(fā)展且改良而來,有根可尋,不管他是不是為了自證,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咖啡在當下確實需要新喝法,而新中式咖啡品類下也發(fā)展出了許多的新喝法,燉煮只是其中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咖啡這一外來物種,其實早已具備了本土化的底層要素。

國人為什么需要新中式咖啡?

本土化、品牌化、新形式是中式咖啡得以發(fā)展的內在因素,此外,我們還看到了中式咖啡落地的外在動力:新消費習慣的反向引導。

比如過去喝咖啡,客群們喝的是儀式感、專業(yè)度、商務風,那些認為自己會喝咖啡的人,他們一般喝的是熱的黑咖啡(不加糖、奶)。手拿起一杯咖啡,先感受溫度、再聞香氣,之后品嘗咖啡關于口感方面的醇度、厚度,一杯咖啡就像“玄學”一樣,老咖啡客喝一口就能給出評價:或許是煮得如同神來之筆,又或許多煮了幾秒、煮糊了、量不對、水不對等等。

過去來喝咖啡的客人,有些甚至比咖啡師還“專業(yè)”,他們在消費時會直接說這杯咖啡做得好還是不好??Х冗€有鄙視鏈,會喝咖啡的鄙視亂喝咖啡的,亂喝咖啡的鄙視愛喝奶茶的。在商家方面,有些門店的招牌產(chǎn)品還拒絕加糖,聲稱只給懂咖啡的人喝。這意味著,過往的咖啡群體有一種極大的優(yōu)越感,他們從心底里認為,此等神物,豈是阿貓阿狗能隨便喝的?

但還好,這樣的“咖啡文化”并沒有“傳承”下來。

過去人去喝咖啡大多是因為“需要”,而今天消費者喝咖啡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咖啡就在那里,不是我需要咖啡,而是咖啡需要我。過去消費者喝咖啡喝的是專業(yè),但今天消費者喝咖啡喝的是“好喝”。

僅僅是因為好入口和好喝,這也使得當下咖啡市場最好賣的是奶咖,在飲品的層面,今天消費者主要講究的是新鮮、好喝、個性化。個性化也尤為重要,消費者認為循規(guī)蹈矩、標準化的經(jīng)典咖啡并不討喜。也就是說,咖啡要賣好,它需要“新喝法”。

我們且將新喝法的咖啡稱之為創(chuàng)意咖啡,創(chuàng)意咖啡在新一線城市很火,比如在成都,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玩法:用蓋碗喝咖啡。這種在過去看來是離經(jīng)叛道、極其不專業(yè)、特別不尊重傳統(tǒng)的行為,但它今天卻成了喝休閑咖啡的新風潮??梢钥闯鱿M者對咖啡的關注走出了杯中之物、走向了行為的背后。

在一些寫字樓,我們還看到了一手拿著咖啡、一手拿著油條的白領,甚至還有將咖啡和豆?jié){混在一起喝的,這種情景,別說外國人了,就連一些國人看到都不解的行為,它卻正逐步成為新時尚,用年輕人的話來說,這就是“直呼內行”。在90后、00后的語境下,內行不是指專業(yè),內行是會玩的意思、是會玩的行家。這種新消費趨勢也在反向推動供應的升級。商家如果不懂消費者的新語境,又怎么能做出被認可的產(chǎn)品?

所以我們說,新時代需要的不是經(jīng)典咖啡,而是新中式咖啡;新消費群體需要的不是專業(yè)咖啡,而是內行咖啡。

從經(jīng)典咖啡到新中式咖啡,它就是從經(jīng)典標準化到本土文化個性化的新發(fā)展

對于一個有歷史發(fā)展淵源的品類,后來者要獨樹一幟是有難度的,因為獨立意味著要創(chuàng)新,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與過往劃分界限,但品類歷史有時會是阻力。

舉個例子,辣椒炒肉要創(chuàng)新怎么辦,大多從業(yè)者往往會去做置換食材的事兒,比如把普通豬肉換成好豬肉、把普通辣椒換成精選辣椒,然后再加入一些新的配菜,這叫獨立和創(chuàng)新嗎?并不然。

能被過往從業(yè)者看得懂、學得來、可以推得出邏輯的,這往往只能叫常規(guī)個性化,而非創(chuàng)新。真正的創(chuàng)新是要讓前人學不來、看不懂、悟不透,但是,它只要是產(chǎn)品,無論什么產(chǎn)品、無論如何創(chuàng)新,它的第一要義就是得讓消費者接受,讓消費者愛吃、愛喝、愛玩,最好能直呼內行。

對于咖啡的新中式化,從業(yè)者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用了一個聰明的做法:嫁接。

因為咖啡是外國的產(chǎn)品,也受外國的文化(思維、原材料理解、口味偏好等)限制,而他們必然對中國文化的多元、多變及其深度理解不到位,新咖啡從業(yè)者/創(chuàng)意咖啡從業(yè)者在咖啡身上嫁接了兩個東西,一個是中國的文化形式,另一個是新中式茶飲的成熟脈絡,比如成都人用蓋碗茶裝卡布奇諾,再比如用中式茶飲的水果、芝士頂、椰子、干果等加入咖啡。

以蓋碗茶裝卡布奇諾為例,外國人喝卡布奇諾是有明確標準的,甚至還為它設計了卡布奇諾杯,要讓外國人也用蓋碗茶裝卡布奇諾,他們就得改標準,再者,外國那些大咖啡品牌的研發(fā)人員大多沒用過蓋碗,他們對蓋碗大概只是覺得好看(也有可能覺得不好看、不好用),通常沒有到喜歡和熱愛的程度(當然也有,不過熱愛和落地不是一碼事兒)。

對于新中式咖啡品牌推出的燉煮咖啡、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等中式產(chǎn)品(中藥),即使不談能理解其中的美學,如何將之標準化也成了大問題,這就是外國人對新中式咖啡看不懂、學不來,甚至不愿意學的所在,其根源不是真的學不來、不是真的學不會,本質是經(jīng)典咖啡從業(yè)者(包括外國人和中國人)對新中式咖啡的做法并不認可,這是文化碰撞的封閉屬性。

為什么會不認可且做不到,比如一些從業(yè)者在經(jīng)典美式咖啡中加入了蘇州的雞頭米,以此推出了雞頭米美式,這杯奇奇怪怪的美式甚至在套餐中還搭配了一份味烈油大的小籠包,那些喝黑咖啡配牛油面包的人是難以理解的。

還有從業(yè)者推出了新中式藥房搭配咖啡的新裝飾風格,除了新搭配,新效率也是重中之重,有從業(yè)者指出,“現(xiàn)在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新中式)咖啡師只需要十來天”,他們甚至還洞悉到,咖啡的優(yōu)勢在于嗅覺的復合香氣,它能使不愛喝咖啡的人也愛聞它的香氣,而嗅覺記憶比味覺記憶更深遠。基于此,新中式咖啡從業(yè)者現(xiàn)在逐步從香氣的角度來做產(chǎn)品。

喝咖啡的時候可以先聞香,這是喝中式茶飲(指的是奶茶)沒有的文化習慣,而這一動作設計也可以在中國茶(指的是功夫茶)中找到淵源(比咖啡久遠)。

在產(chǎn)品速度方面,新中式咖啡品牌Double Win還做到了平均5.5天可以推出一款新品,可見新中式茶飲的新品優(yōu)勢也被發(fā)展到了新中式咖啡身上,這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咖啡難以習得的能力。

綜合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脈絡,眼睛和本能可以推斷出常識,但只有思想才能看到未來。在當下情境,中國文化、中式食材、中國速度都可以在新中式咖啡品類看得見,且新中式咖啡的這股風潮還在醞釀之中,而未來新中式飲品如何呈現(xiàn),新中式咖啡有著不可缺失的推動力。

結語

在文章的最后,我們需要表明一下態(tài)度,我們認可新中式咖啡的發(fā)展趨勢,甚至認可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它70%會是一個必然的小趨勢、30%會成為必然的大趨勢。

即使它是一個必然的大趨勢,也不意味著未來是它的天下,比如說一兩年后,一些經(jīng)典的大咖啡品牌或許會在菜單上出現(xiàn)幾款有著新中式咖啡邏輯的個性化產(chǎn)品。這也意味著,從業(yè)者不需要有新中式咖啡的轉型焦慮,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

但假設你做的是經(jīng)典咖啡,如果你也喜歡新中式咖啡,甚至你的客群也喜歡新中式咖啡,那么對于這股新中式咖啡的小浪潮,你可以不妨一試。

我們的傾向很明顯,新中式咖啡只是一個過渡,它的未來只有一個,那就是新中式飲品,新中式咖啡最終也會回歸新中式飲品,但這個未來還有些遙遠,我們當下只做展望即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