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新望演講實錄,已經本人審閱。
總結2018年,去產能、去杠桿、擠泡沫、嚴監(jiān)管,部分實體企業(yè)和金融企業(yè)遇到了一些問題。2019年怎樣發(fā)展?我覺得不光要看短期,看政策,更要看中長期,看未來,看發(fā)展階段的變化。
關于發(fā)展階段的變化,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在2013年共同發(fā)布了報告——《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chuàng)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認為2015年中國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速增長。依據很多新興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發(fā)展階段的定量研究,發(fā)達國家完成工業(yè)化、城市化需要70年,新興國家通過擠壓式、追趕式、補課式增長,可以縮短到30-50年。中國經過38年的增長,到2015年,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了。下一個增速增長的階段將由原來的速度型、規(guī)模型、粗放型轉向效益型、集約型,當然,實現這個轉變,最關鍵的是市場要在資源配置當中起決定性作用。
新興國家在發(fā)展之初總能在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譬如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等,隨后再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即后發(fā)展的國家可以模仿前面的國家。中國曾經就是典型,我們曾經有一個口號“以市場換技術”,利用市場大的優(yōu)勢換技術。這個路子到了一定階段是行不通的,必須要自主創(chuàng)新。
研究發(fā)展經濟學的專家,包括研究經濟起飛的羅斯托,還有研究經濟回落的范•因,都認為經濟增長是存在長周期的,一個大的世界經濟增長周期是20-30年,范•因認為在2007年上一個周期結束,今年2019年,距離下一個繁榮周期還有近十年的時間。他的依據是什么?就是創(chuàng)新,新產業(yè)群的出現,一組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yè),這個主導產業(yè)群出現以后將推動經濟高速增長20年左右,他認為,目前所推崇的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還不足以支撐新的繁榮周期。
國內處于發(fā)展階段轉換,世界經濟大周期又處于谷底階段,內外兩層因素疊加,未來十多年仍是一個中速或者絕對增長速度緩慢下降的低谷階段。
但中國有兩個特殊性,第一,中國雖然完成了新興國家的高速增長追趕期,但是我們還有欠帳。工業(yè)化初步完成了新興國家的追趕,城市化還在追趕,城市化依然是發(fā)展的重大動力。新一屆政府抓住城鎮(zhèn)化,補上城市化,未來還有20-30年的高速增長期。
第二,發(fā)展經濟學家認為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左右時,內需市場就開始啟動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現在人均接近一萬美元左右,巨大的內需市場即將啟動。我們講了很多年“啟而不動”,因為還沒到啟動內需市場的時間。十九大基于發(fā)展階段的變化,給新時代做了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概括。學過哲學課都知道,社會主要矛盾定義事物的主要性質。如果說社會主要矛盾變了,那么社會某一些方面性質上會有深刻的變化。這是40年來非常重要的變化,這個判斷應該是新階段、新時代的一個最大依據。我國的主要矛盾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生產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原來低層次的矛盾已經解決了,現在我們要面臨的是解決高層次的矛盾,這也與前面講的發(fā)展階段轉換也是非常貼合的。
所以,19大報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高速度發(fā)展階轉變到高質量的發(fā)展階段,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9年工作布置了七條任務,第一條就是高質量發(fā)展制造業(yè)。我們要講制造強國,必須從高質量發(fā)展,從質量強國開始做起。如果不能把原來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增長,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增長動力和增長模式,將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未來中國制造面臨很大的轉型,原來‘中國制造’可以用四個字概括,什么意思?就是價廉物美。中國制造原來是合格制造,未來必須是優(yōu)質制造。制造有幾個階段,符合性、適用性、滿意性、卓越性,這是基于用戶自身體驗超過對產品的預期。我們有很多人做消費者線下體驗店,什么是體驗店,如果消費者去體驗的時候沒有消費者剩余,那不叫體驗店,體驗店有可能是失敗的。世界上一些先發(fā)國家在制造業(yè)、高質量發(fā)展階段走的是與中國是一樣的路,德國制造曾經有不合格的產品標簽,英國強迫德國的產品必須標上德國制造,后來德國標準化,德國制造也變成工匠精神,變成品質標準。
各個國家不同的人均收入階段,不同的經濟發(fā)展階段,都有總趨勢上到消費升級。我不太同意目前衣架出現消費降級,應該叫消費分級,消費分級當中有升級,如果從榨菜和方便面來看,低收入人群對大品牌的方便面和榨菜的消費在增長。總的來說,人均收入一旦增長,消費結構必然升級。判斷消費結構是否升級有兩個指標,以往是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支出在家庭收入當中所占的比重,低于30%或20%就市富裕和極富?!,F在衡量消費升級的變化,還有一個指標,是耐用品、非耐用品以及服務消費在總支出中的占比,非耐用品先降后穩(wěn),耐用品先升后穩(wěn),服務是穩(wěn)步上升,最后穩(wěn)定下來后大概是這樣的格局:非耐用品、耐用品和服務,各占20%、10%和70%。
所以,進入高質量的發(fā)展階段過剩和短缺是共存的。短缺可以從從海淘看到,有文章曾表示,中國人到日本買馬桶蓋,將其搶購一空。我們每年有八千萬人海淘,海消費總額將近一萬億。短缺普遍存在,大都市的人都知道有很多領域在排隊,比如教育、上學、養(yǎng)老院。這就說明我們的服務,制造都要升級。按照新需求、新消費,所有的產品都可以重新思考,重新定義,重新設計,尤其是設計。中國制造不只是制造問題,中國制造能力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中國的設計很弱,我們有中國制造2025,現在科學家做中國設計2025。有人舉例子說,C919大飛機70%、80%的部件可以在網上買。蘋果也是設計,滴滴也是設計,微信也是設計,人性化的設計,商業(yè)模式的設計等等。
消費量不一樣,場景不一樣,我們將所有的產品重做一遍,市場還有升級空間。比如說毛巾,中國人一年用1.2條,美國8.4條,日本7.2條,包括干的、濕的毛巾,擦臉的毛巾以及定制化的毛巾。再比如襪子,我們的襪子和日本、美國,在消費數量上有很大差距,我們沒有分類,一旦功能分類后,消費數量就可能上升。
所以未來升級,是面向新需求進行升級。升級大概的趨勢有這樣幾種:第一是從傳統消費進入到新興消費。什么是新興消費,與互聯網有關的是新興消費。其他趨勢還有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從線下消費到線上消費,從非信用消費到信用消費,中國信用消費走在世界前列的,從大眾消費到小眾、定制化消費。有兩個商品消費升級做得非常好,一個是智能手機,比如蘋果手機、華為手機,每次發(fā)布會都是一次消費升級的好課堂。另一個是豪車,寶馬、奔馳每一款新車出來都是對新趨勢、對科技、對互聯網趨勢、對個性化的把握、對人性的把握是非常入微,是消費升級的教科書。
不管從發(fā)展的短期,還是長的發(fā)展階段來看,我們都能看到機會,找到未來發(fā)展的動力。只要我們有好的創(chuàng)業(yè)心態(tài),有好的思路,只要我們的企業(yè)轉型了,跟上消費升級的需要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的分享就到此結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