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中國蘋果”賣身吉利汽車,魅族敗在哪里?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中國蘋果”賣身吉利汽車,魅族敗在哪里?

吉利收購魅族,是一場“技術的聯(lián)姻”,還是“資本的游戲”?。

文|正解局

最近,中國手機行業(yè)傳來重磅消息。

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官網就反壟斷二司審批中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方)收購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魅族方)股權案進行公示。

收購成功后,星紀時代(吉利方)將成為魅族科技的大股東,取得絕對控制權。

被稱為“中國蘋果”的魅族,為何要賣身?

吉利為什么要收購魅族?

01 “中國的蘋果”與“小米的師傅”

魅族身上,有兩個稱號:一是“中國的蘋果”,二是“小米的師父”。

魅族,最初是做MP3起家的。

2007年,蘋果發(fā)布iPhone,開始了智能手機時代。2年后,魅族發(fā)布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手機——魅族M8。

魅族M8外觀酷似iPhone,系統(tǒng)基于winCE二次開發(fā),功能和操作也模仿了iPhone。

魅族M8的推出,在中國手機行業(yè)可謂“石破驚天”。

一方面,彼時,谷歌開發(fā)的安卓系統(tǒng)尚未成熟,更沒有普及到國內。蘋果是“獨孤求敗”式的存在。

另一方面,國內手機市場還是“中華酷聯(lián)”的時代。這四大手機廠商背靠電信渠道,不愁銷量,外觀設計和系統(tǒng)優(yōu)化約等于無。

無論是性能,還是操作系統(tǒng),魅族M8都是國產手機中“劃時代”的產品。

魅族M8被稱為“中國的蘋果”,既是因為像蘋果,更是因為被消費者賦予了蘋果一樣的角色。

2019年2月21日,魅族老板黃章在社區(qū)發(fā)布《淺談米酒2999從何而來》,將剛剛發(fā)布的小米9扒光,嘲諷其“想沖高端但眼高手低,賤慣了高不起來”,并怒懟雷軍“賤人賤己賤行業(yè)”。

黃章的帖子

黃章猛懟雷軍,除了小米9的市場定位和價格策略動了魅族16系列的奶酪,還因為兩人之間的“師徒恩怨”。

360周鴻祎曾在微博中寫道:

魅族,小米的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果勝利算師父厲害,如果失敗也算是被弒父。

黃章轉發(fā)周鴻祎的微博

據傳,雷軍想進軍手機行業(yè),先是找到了黃章,打算入股魅族。

黃章有意與雷軍合作,將手機的整體理念、產銷研等信息傾囊相授。

沒想到,最后雷軍沒有投資,反而創(chuàng)立了小米,成為黃章的競爭對手。

兩人為何不歡而散,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鬧得不太愉快。

從后來小米的經驗模式來看,能找到一些魅族的影子。

正因如此,魅族才被稱為是“小米的師父”。

02 遭遇“滑鐵盧”

魅族推出首款手機后,銷量并不高,直到2015年,才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

2015年雙十一期間,成為魅族的高光時刻。

天貓數(shù)據顯示,手機品牌銷售額、品牌銷售量、商家銷售額三大榜單,魅族均躋身國產手機品牌前五強。

也正是在這一年,魅族手機銷量從上一年度的400萬臺躍升至2000萬臺,成為全球銷量增速最快的手機廠商。

風頭一時無兩。

彼時,有媒體宣稱,“中華酷聯(lián)”的時代即將過去,“花旗小妹”(華為、奇酷、小米、魅族)將成為主流。

在隨后的2016年、2017年,魅族一直保持著2000萬臺的年銷量。

然而,2018年,形勢急轉直下。這一年,魅族只賣出了405萬部手機,市場份額同比下滑了79%。

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排行榜

自此之后,魅族就開始走下坡路。

從崛起到衰落,魅族真正的“輝煌”不過3年時間。

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2017年,是個節(jié)點。

這一年,全面屏大行其道,魅族沒有“跟風”,而是特立獨行地推出了PRO7系列。

這款旗艦產品在背部配備了一塊1.9英寸的AMOLED顯示屏,美其名曰“畫屏”。

魅族PRO7系列

魅族PRO7系列美則美矣,卻誤判了技術方向,成為了一款失敗之作,并帶來兩個惡果:

一是產品滯銷。

2017年7月發(fā)布售價2880元起,2個月后就降了481元。一年后降到1600元左右,庫存還沒有消化完。庫存大量積壓,拖累了魅族的資金鏈。

二是戰(zhàn)略收縮。

魅族PRO7系列失敗,擊潰了魅族的信心。

魅族被迫搞起來戰(zhàn)略收縮。第二年,魅族發(fā)布16系列,卻不敢囤貨,又錯失了熱銷的時機。

魅族PRO7系列,堪稱魅族發(fā)展史上的“滑鐵盧”。

03 三個問題

商場如戰(zhàn)場,卻又不完全是戰(zhàn)場。

魅族之敗,并非全是“滑鐵盧之敗”造成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拋開產品質量問題不談,魅族至少還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押寶聯(lián)發(fā)科處理器。

在中國手機市場上,最吃得開的是高通處理器。魅族沒有選擇高通,而是押寶聯(lián)發(fā)科。

聯(lián)發(fā)科的處理器,特別是高端系列,與高通相比還是差了一些。魅族在高端旗艦機型上用聯(lián)發(fā)科,市場當然不買賬。

二是產品定位混亂。

高端旗艦機型用聯(lián)發(fā)科,本身就是產品定位錯誤的表現(xiàn)。

一段時間內,魅族還搞起了機海戰(zhàn)術,號稱“周周有新機、月月有旗艦”。

2016年,魅族連著召開了11場發(fā)布會,發(fā)布了14款新產品,魅族魅藍輪番登場。

結果,檔次不分,高端、低端互相打架,亂作一團,消費者也看花了眼。

三是內部管理。

魅族的靈魂人物是創(chuàng)始人黃章,可能是最早被稱為“中國喬布斯”的人。

黃章以“工匠精神”打磨產品的時候,羅永浩還在教英語。黃章也非常注重與用戶的溝通,親自建立魅族論壇,表達自己的產品理念,與用戶交流。

可以說,魅族是一個帶有強烈“黃章風格”的手機品牌。

魅族崛起后,黃章便退居二線,將公司交給家族成員和職業(yè)經理人打理。

然而,每當魅族發(fā)展遭受波折時,黃章又選擇走出幕后,再次出山。

2014年,黃章第一次復出;2017年,又一次復出。

創(chuàng)始人回歸,固然利于穩(wěn)定軍心,卻又伴隨著管理層變動、架構調整、產品線優(yōu)化。

這當然是一種內耗,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推出、戰(zhàn)略的延續(xù),乃至企業(yè)的發(fā)展。

04 體面結局

以上是魅族之敗的“內因”。

縱覽中國手機行業(yè),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魅族之敗幾乎是命中注定的。

根本原因是,手機行業(yè)遵循著“二八定律”:少數(shù)巨頭分食80%的市場,多數(shù)廠商搶食余下的20%。

殘酷的市場定律之下,小而美的魅族,生存的空間極小。

以2021年的數(shù)據為例,OPPO、vivo、蘋果、小米、榮耀前五強,搶占了80.3%的市場份額。

2021年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

排名靠后的“小而美”品牌,也都靠著大佬才得以生存。

iQOO是vivo旗下子品牌,realme是OPPO旗下子品牌。

一加的創(chuàng)始人出自OPPO,在獨立運作多年后,已于2021年宣布和OPPO合并成為OPPO旗下的子品牌。

一加的選擇,已然昭示:小廠商很難在中國手機行業(yè)生存。

再看魅族的發(fā)展歷程,即便是巔峰時期的2016年,年銷量高達2000萬臺,卻依然擠不上前五的“牌桌”。

2016年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 數(shù)據來源:IDC

這也注定,“小而美”的魅族,必然是要“出局”的。

從這個邏輯上看,魅族賣身吉利,不失為一個體面的結局。

一方面,背靠吉利這棵大樹,魅族獲得資金支持,繼續(xù)研發(fā)手機,避免徹底出局。

另一方面,發(fā)揮在人機交互和系統(tǒng)底層的經驗,參與吉利汽車的智能系統(tǒng)建設。

于吉利而言,收購魅族,不僅能成功殺入手機行業(yè),還能優(yōu)化車機系統(tǒng),打造自己的用戶生態(tài)鏈。

另一個信息,也值得注意。

去年6月,吉利汽車突然宣布撤回科創(chuàng)板IPO申請。外界猜測,是因為科創(chuàng)板上市委員會質疑其“科創(chuàng)性不強”。

吉利收購魅族,有助于扭轉外界對自己“含科量低”的質疑,樹立“綜合科技企業(yè)”的形象,從而進一步沖刺科創(chuàng)板。

兩個實業(yè)企業(yè),走到一起,是件好事。

希望這場收購,是一場“技術的聯(lián)姻”,而非“資本的游戲”。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魅族

3.8k
  • 星紀魅族與阿里云宣布全面合作
  • 從手機眼鏡到汽車,星紀魅族要跟華為小米搶市場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中國蘋果”賣身吉利汽車,魅族敗在哪里?

吉利收購魅族,是一場“技術的聯(lián)姻”,還是“資本的游戲”?。

文|正解局

最近,中國手機行業(yè)傳來重磅消息。

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官網就反壟斷二司審批中的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方)收購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魅族方)股權案進行公示。

收購成功后,星紀時代(吉利方)將成為魅族科技的大股東,取得絕對控制權。

被稱為“中國蘋果”的魅族,為何要賣身?

吉利為什么要收購魅族?

01 “中國的蘋果”與“小米的師傅”

魅族身上,有兩個稱號:一是“中國的蘋果”,二是“小米的師父”。

魅族,最初是做MP3起家的。

2007年,蘋果發(fā)布iPhone,開始了智能手機時代。2年后,魅族發(fā)布了自己的首款智能手機——魅族M8。

魅族M8外觀酷似iPhone,系統(tǒng)基于winCE二次開發(fā),功能和操作也模仿了iPhone。

魅族M8的推出,在中國手機行業(yè)可謂“石破驚天”。

一方面,彼時,谷歌開發(fā)的安卓系統(tǒng)尚未成熟,更沒有普及到國內。蘋果是“獨孤求敗”式的存在。

另一方面,國內手機市場還是“中華酷聯(lián)”的時代。這四大手機廠商背靠電信渠道,不愁銷量,外觀設計和系統(tǒng)優(yōu)化約等于無。

無論是性能,還是操作系統(tǒng),魅族M8都是國產手機中“劃時代”的產品。

魅族M8被稱為“中國的蘋果”,既是因為像蘋果,更是因為被消費者賦予了蘋果一樣的角色。

2019年2月21日,魅族老板黃章在社區(qū)發(fā)布《淺談米酒2999從何而來》,將剛剛發(fā)布的小米9扒光,嘲諷其“想沖高端但眼高手低,賤慣了高不起來”,并怒懟雷軍“賤人賤己賤行業(yè)”。

黃章的帖子

黃章猛懟雷軍,除了小米9的市場定位和價格策略動了魅族16系列的奶酪,還因為兩人之間的“師徒恩怨”。

360周鴻祎曾在微博中寫道:

魅族,小米的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果勝利算師父厲害,如果失敗也算是被弒父。

黃章轉發(fā)周鴻祎的微博

據傳,雷軍想進軍手機行業(yè),先是找到了黃章,打算入股魅族。

黃章有意與雷軍合作,將手機的整體理念、產銷研等信息傾囊相授。

沒想到,最后雷軍沒有投資,反而創(chuàng)立了小米,成為黃章的競爭對手。

兩人為何不歡而散,不得而知。

可以肯定的是,鬧得不太愉快。

從后來小米的經驗模式來看,能找到一些魅族的影子。

正因如此,魅族才被稱為是“小米的師父”。

02 遭遇“滑鐵盧”

魅族推出首款手機后,銷量并不高,直到2015年,才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

2015年雙十一期間,成為魅族的高光時刻。

天貓數(shù)據顯示,手機品牌銷售額、品牌銷售量、商家銷售額三大榜單,魅族均躋身國產手機品牌前五強。

也正是在這一年,魅族手機銷量從上一年度的400萬臺躍升至2000萬臺,成為全球銷量增速最快的手機廠商。

風頭一時無兩。

彼時,有媒體宣稱,“中華酷聯(lián)”的時代即將過去,“花旗小妹”(華為、奇酷、小米、魅族)將成為主流。

在隨后的2016年、2017年,魅族一直保持著2000萬臺的年銷量。

然而,2018年,形勢急轉直下。這一年,魅族只賣出了405萬部手機,市場份額同比下滑了79%。

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排行榜

自此之后,魅族就開始走下坡路。

從崛起到衰落,魅族真正的“輝煌”不過3年時間。

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

2017年,是個節(jié)點。

這一年,全面屏大行其道,魅族沒有“跟風”,而是特立獨行地推出了PRO7系列。

這款旗艦產品在背部配備了一塊1.9英寸的AMOLED顯示屏,美其名曰“畫屏”。

魅族PRO7系列

魅族PRO7系列美則美矣,卻誤判了技術方向,成為了一款失敗之作,并帶來兩個惡果:

一是產品滯銷。

2017年7月發(fā)布售價2880元起,2個月后就降了481元。一年后降到1600元左右,庫存還沒有消化完。庫存大量積壓,拖累了魅族的資金鏈。

二是戰(zhàn)略收縮。

魅族PRO7系列失敗,擊潰了魅族的信心。

魅族被迫搞起來戰(zhàn)略收縮。第二年,魅族發(fā)布16系列,卻不敢囤貨,又錯失了熱銷的時機。

魅族PRO7系列,堪稱魅族發(fā)展史上的“滑鐵盧”。

03 三個問題

商場如戰(zhàn)場,卻又不完全是戰(zhàn)場。

魅族之敗,并非全是“滑鐵盧之敗”造成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拋開產品質量問題不談,魅族至少還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押寶聯(lián)發(fā)科處理器。

在中國手機市場上,最吃得開的是高通處理器。魅族沒有選擇高通,而是押寶聯(lián)發(fā)科。

聯(lián)發(fā)科的處理器,特別是高端系列,與高通相比還是差了一些。魅族在高端旗艦機型上用聯(lián)發(fā)科,市場當然不買賬。

二是產品定位混亂。

高端旗艦機型用聯(lián)發(fā)科,本身就是產品定位錯誤的表現(xiàn)。

一段時間內,魅族還搞起了機海戰(zhàn)術,號稱“周周有新機、月月有旗艦”。

2016年,魅族連著召開了11場發(fā)布會,發(fā)布了14款新產品,魅族魅藍輪番登場。

結果,檔次不分,高端、低端互相打架,亂作一團,消費者也看花了眼。

三是內部管理。

魅族的靈魂人物是創(chuàng)始人黃章,可能是最早被稱為“中國喬布斯”的人。

黃章以“工匠精神”打磨產品的時候,羅永浩還在教英語。黃章也非常注重與用戶的溝通,親自建立魅族論壇,表達自己的產品理念,與用戶交流。

可以說,魅族是一個帶有強烈“黃章風格”的手機品牌。

魅族崛起后,黃章便退居二線,將公司交給家族成員和職業(yè)經理人打理。

然而,每當魅族發(fā)展遭受波折時,黃章又選擇走出幕后,再次出山。

2014年,黃章第一次復出;2017年,又一次復出。

創(chuàng)始人回歸,固然利于穩(wěn)定軍心,卻又伴隨著管理層變動、架構調整、產品線優(yōu)化。

這當然是一種內耗,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推出、戰(zhàn)略的延續(xù),乃至企業(yè)的發(fā)展。

04 體面結局

以上是魅族之敗的“內因”。

縱覽中國手機行業(yè),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魅族之敗幾乎是命中注定的。

根本原因是,手機行業(yè)遵循著“二八定律”:少數(shù)巨頭分食80%的市場,多數(shù)廠商搶食余下的20%。

殘酷的市場定律之下,小而美的魅族,生存的空間極小。

以2021年的數(shù)據為例,OPPO、vivo、蘋果、小米、榮耀前五強,搶占了80.3%的市場份額。

2021年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

排名靠后的“小而美”品牌,也都靠著大佬才得以生存。

iQOO是vivo旗下子品牌,realme是OPPO旗下子品牌。

一加的創(chuàng)始人出自OPPO,在獨立運作多年后,已于2021年宣布和OPPO合并成為OPPO旗下的子品牌。

一加的選擇,已然昭示:小廠商很難在中國手機行業(yè)生存。

再看魅族的發(fā)展歷程,即便是巔峰時期的2016年,年銷量高達2000萬臺,卻依然擠不上前五的“牌桌”。

2016年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 數(shù)據來源:IDC

這也注定,“小而美”的魅族,必然是要“出局”的。

從這個邏輯上看,魅族賣身吉利,不失為一個體面的結局。

一方面,背靠吉利這棵大樹,魅族獲得資金支持,繼續(xù)研發(fā)手機,避免徹底出局。

另一方面,發(fā)揮在人機交互和系統(tǒng)底層的經驗,參與吉利汽車的智能系統(tǒng)建設。

于吉利而言,收購魅族,不僅能成功殺入手機行業(yè),還能優(yōu)化車機系統(tǒng),打造自己的用戶生態(tài)鏈。

另一個信息,也值得注意。

去年6月,吉利汽車突然宣布撤回科創(chuàng)板IPO申請。外界猜測,是因為科創(chuàng)板上市委員會質疑其“科創(chuàng)性不強”。

吉利收購魅族,有助于扭轉外界對自己“含科量低”的質疑,樹立“綜合科技企業(yè)”的形象,從而進一步沖刺科創(chuàng)板。

兩個實業(yè)企業(yè),走到一起,是件好事。

希望這場收購,是一場“技術的聯(lián)姻”,而非“資本的游戲”。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