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什么是“活人感”?從劉曉慶和大冰翻紅講起 | 編輯部聊天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什么是“活人感”?從劉曉慶和大冰翻紅講起 | 編輯部聊天室

在這個到處都是“活人微死”“死人微活”的時候,大家會更傾向于江湖氣和野蠻感。

劉曉慶。圖片來源:豆瓣

160期主持人 | 尹清露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最近,兩位長期被群嘲的名人翻紅了,一個是被網(wǎng)友調侃了十幾年“丫頭教教主”的劉曉慶,另一個是曾被吐槽油膩的作家大冰。劉曉慶被前男友曝婚內出軌、“74歲仍在忙著談戀愛,有8個男友”的緋聞沖上熱搜,網(wǎng)友們并沒有譴責她,而是對她在情感方面的松弛感、叛逆灑脫的性格大加贊賞,被蘿貝貝評價為“只要精神狀態(tài)足夠領先,就會有被年輕人真正認識的一天”

大冰也是同樣。他在去年還只是網(wǎng)絡上的笑料,近日卻由于在直播上幽默真誠的表現(xiàn)出圈。在直播中,大冰對尋求幫助的網(wǎng)友一一回復:裝修不要找熟人、退休后去哪個城市生活最好、中了彩票千萬別創(chuàng)業(yè)……大家發(fā)現(xiàn),大冰身上的多重身份“民謠歌手、調酒師、老背包客”并不只是夸夸其談,而是“真懂”。這位作者看似油膩,實則在精神上站在年輕人這邊,比如在連麥中表示,年輕人不想結婚是喪失希望的表現(xiàn),吃盡紅利的70后不應該逼迫兒女結婚。

大冰近期直播截圖。圖片來源:小紅書

有趣的是,無論是劉曉慶還是大冰,他們都曾經(jīng)是過氣、不入流的代名詞,長期以來被網(wǎng)絡奇觀化,如今卻被重新欣賞甚至捧上神壇,擁有了不少“內疚粉”,這似乎說明網(wǎng)絡情緒的水溫正在發(fā)生變化。在這兩則網(wǎng)絡熱點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詞是“活人感”,許多人覺得劉曉慶的敢愛敢恨在滿街打小三的網(wǎng)絡輿論中猶如一股清流;大冰也被視為“下沉市場的李誕”,面對網(wǎng)友的來信求助沒有說教,而是報以親切樸實的建議。

01 大冰沒變,什么變了?

徐魯青:大冰很喜歡強調“江湖”這個詞,他經(jīng)常說自己是個走江湖的,80后有金庸古龍等各類俠客小說的情結,會覺得有情有義和江湖氣是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大冰在書里會寫一些現(xiàn)在讀來很少見的事情。比如他有個賣毛筆的親戚,他媽媽跟他說,這個親戚生活很困難,你出名了,要幫幫他,于是他就直接在書里寫:我叔叔是做毛筆的,如果你們想買毛筆,可以去找他,他的微信號是xxx。他還在書里叮囑,如果要去買的話,不要跟他叔叔說買“大冰同款”,因為那款是叔叔送他的,比較貴,大家買基本款就可以了。

大冰翻紅可能是因為他崇尚的江湖氣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了。在大冰的一次直播中,有個在河南的男生想自殺,連線了大冰跟他告別,他火的那句是“讓我兄弟帶你去吃一碗燴面”,還建議他出海去做海員等等。

他以前被嘲笑是因為油膩吧,比較火的一篇文章叫《乖,摸摸頭》,情節(jié)是他從山東電視臺離職后,一個同事小姑娘每年都會給他發(fā)四個字“好好的,哥”,他就回“乖,摸摸頭”。

《乖,摸摸頭》
大冰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4-9

尹清露:之前大冰被嘲諷就是因為油膩,比如對女性會刻板地叫“丫頭”。他的翻紅讓我發(fā)現(xiàn),性別視角不再是唯一的視角,也不再是大家完全投入注意力的地方,這些評論也不能掩蓋大冰人很好、給予了大家情緒價值這件事。

剛剛魯青說到大冰很注重情感、義氣和江湖氣,這些在今天是很罕見的,他的直播會讓我聯(lián)想到張雪峰,他們倆都是會堅定地給出一些實用性建議的人。想自殺的男生向大冰求助時,大冰很堅定地讓男生立刻出海當海員,不要在陸地上工作;還有一個阿姨向大冰提問退休之后的生活,他給的建議是去西雙版納某地當保潔。我覺得這些建議是很安慰人心的,因為它是一個很具體、很確切的選項,如果我是那個阿姨,我不去好像都有點愧對大冰這么具體的建議,就算不去那里工作,都會去那里看一下。大冰和張雪峰不太一樣的點在于:他的建議保留了一些早年間詩與遠方的浪漫,簡直是戳到了當代人的痛點,大家既想要一個篤定的東西,又想要被給予情緒價值。

提到大冰列了一串title被嘲諷這件事,他其實也說了,自己原本可以找名人來為自己背書,但是他沒有。今天大家聽他直播時才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頭銜也都不是假的,比如他說自己是“說書人”,他確實故事講得很好;他說自己會各種技能,他在直播間也的確在指導藝術生、指導別人裝修等等。我覺得大冰才是先天搞抽象圣體,搞抽象大概的意思是:我用一種很嚴肅的語氣表達,但其實是在開玩笑,如果別人聽不懂我的抽象,就會覺得這個人好傻,這個人是不是有點問題。但當時沒人懂大冰的幽默。

董子琪:是不是像加個狗頭?

尹清露:對,可惜那時候沒有狗頭這個符號。

徐魯青:大冰翻紅還有一個原因是平民化?,F(xiàn)在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慘,甚至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點仇富或仇精英的趨向,而大家對大冰的好感就來自于——他很平民化,他跟普通人是站在一起的。網(wǎng)上還說他以前騎摩托車去給山區(qū)的讀者送書,以及“他不像韓寒和郭敬明直接從文學進入影視大賺特賺”。這些話語和大眾對張雪峰的評價有相似性,他們不是那些站在高處的知識分子和精英,而是跟所謂的普通人站在一起的。

尹清露:且不說大冰這樣做到底是不是他真實的想法,至少他表現(xiàn)出來是這樣子的。去年我在網(wǎng)上刷到很多“冰學”,今年大冰名聲反轉的時候我還挺驚訝的,網(wǎng)上有媒體是這樣評價的:大冰非常敏銳,他在好的時代緊緊抓住了年輕人看世界的欲望,在壞的時代,又敏銳地捕捉到了年輕人求安穩(wěn)的需求。

這段話是很有道理,但我在想,去年“冰學”大火的時候,大眾情緒也是想求安穩(wěn)的,跟今年并沒有發(fā)生特別大的變化。去年我讀到了一篇關于完顏慧德和大冰抽象笑料的文化評論,談到大家宣揚“冰學”是出于某種絕望,通過笑料得到短暫又廉價的神經(jīng)刺激,從而更順滑地在壓力中勞作,但生活本質并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那么,到底是什么發(fā)生變化了?

我最近在讀日本學者宇野常寬寫的《00年代的想象力》,他提到日本也經(jīng)歷過相似時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家有一種退縮、保守的心態(tài),直到后面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仍然很重要。換言之,先前處于沒有物語的時代,只需要去消費抽象的笑料。但是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我們還是需要敘事的,而敘事來自于人的關系性。只不過,現(xiàn)在任何敘事都不穩(wěn)定,反而是很確定的敘事會讓人感覺很好,即使你內心深處并不一定相信它。這就能說明大冰直播間為什么火了,首先他給人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溫暖,其次他提供了一些不一定有效但“有用”的建議,也就是各種小敘事。

《00年代的想象力》
[日]宇野常寬 著 余夢嬌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02 商討人設,翻轉人設

潘文捷:大冰和劉曉慶的反轉讓我想到美國媒介研究學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文本盜獵者”這個說法。實際上,大冰作為一個作家,我們應該關注和評價他的文學作品,劉曉慶作為一個演員,我們應該去評價她的演技和影視作品,但最近的浪潮其實都沒有關注這些方面。現(xiàn)在的一種趨勢是:網(wǎng)友們的評價與他們的作品本身無關,與他們呈現(xiàn)的自我無關,只與網(wǎng)友給他/她賦予的人設有關。

例如,以前明星或經(jīng)紀公司會給明星本人安排一個人設,但是粉絲在人設的確定上處于強勢地位,可以通過各種文本創(chuàng)作、討論等數(shù)字勞動去建構出他們自己滿意的人設。基于此,劉曉慶和大冰最終的形象也未必是他們自己本意要呈現(xiàn)的,而是粉絲或大眾商討出來的一個結果。這時候,大冰作為一個作家、主持人,劉曉慶作為一個影視從業(yè)者,他們也必須面對現(xiàn)在的這個狀況,也就是說,都得以某種人設來開展自己的工作了。

劉曉慶談婚姻。圖片來源:豆瓣

這種人設就像日本文化學者東浩紀“數(shù)據(jù)庫消費”概念中的萌要素一樣,都是通過新的材料、新的我們看到的內容慢慢地疊加的。大家之前覺得大冰的這些title是玩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多少有點真實,那么慢慢地這些title也疊加到他的人設上面去了。通過這種萌要素,進而不斷地讓大家對過去的印象進行反思,對以前的人設進行重組,從而才會有人設反轉、風評反轉,所以我感覺,只要在公眾眼中保持一定曝光度,你多少都有機會來實現(xiàn)這個反轉。

尹清露:人設這一點我也很有感觸。我發(fā)現(xiàn)大眾對“人設不能崩塌”的要求并沒有改變,反而是加固了的,因為大冰和劉曉慶其本身人設并沒有變化。正如蘿貝貝那篇文章說的,劉曉慶之所以翻紅,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她丫頭和女皇的人設在緋聞中一點都沒有崩。我最近在看《永夜星河》,女主演虞書欣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大家批評她“作”,但逐漸地發(fā)現(xiàn)她本身就是這樣的性格后,她的風評和人氣也迎來了反轉和上升。

《永夜星河》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除此之外,媒介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過去,劉曉慶只能作為電視明星或者某個角色生活在電視媒介中,大冰則是通過書這一媒介被熟知,而如今已經(jīng)是《娛樂新聞小史》書中提到的“網(wǎng)紅邏輯”了——這本書指出,網(wǎng)紅邏輯正在向平民和傳統(tǒng)名人兩個領域滲透,普通人也要學著用網(wǎng)紅的策略獲得關注,名人也要使用類似的技巧維持人氣,名人已經(jīng)從遙遠的、被遙望的精英成為了日常生活的常見部件。

《娛樂新聞小史》作者閆巖還認為,網(wǎng)紅邏輯普及前,電視明星是真正被凍結在時間里的人。電視明星和電影明星還有些不同,章子怡作為電影明星,她演的角色都很不一樣,所以她的個人性格很鮮明。然而,電視明星只能一直活在人設里,例如《武林外傳》中飾演白展堂的沙溢,在此之前他的戲路很廣,但飾演白展堂之后,他無論再演什么大家都會覺得他像白展堂。同樣,劇中白展堂的行為也不能超出人設,比如這一集中他有了桃花運或是超出人設外的部分,這類戲劇沖突必須在一集之內被解決。劉曉慶在網(wǎng)紅邏輯沒有普及之前,可能也一直活在丫頭或其他電視劇角色的人設里,但現(xiàn)在這個固定的生態(tài)已經(jīng)變得分散了,她不用以電視劇里的角色示人,而是以真實的自己面對大眾。

《娛樂新聞小史》
閆巖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4-4

不過正如之前所說,實際上,劉曉慶的人設并沒有發(fā)生崩塌。很多人會把劉曉慶和她扮演過的武則天類比。界面文化此前的一篇專訪《范冰冰和劉曉慶證明了武曌一直是中國集體想象的一部分 | 專訪漢學家羅漢》提到,早在千年之前,武則天就愿意去“引起一些朱迪斯·巴特勒所說的“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去模糊、混淆、挪用、顛覆、篡奪、曲解、再定義、重新組合及重新闡釋性別角色及其背后的意義”。這讓我想到,劉曉慶的種種事跡也印證了這種“超前性”。同樣,大冰那些早年間“混江湖”得到的民間智慧,如今也很受網(wǎng)友的追捧,而他那種浪跡天涯的心態(tài)和形象,也在今天變成了寶貴的東西。

03 “活人感”、“活人微死”和“死人微活”

董子琪:“活人感”這個詞說起來真的好奇怪,人不都是活著的嗎?難道還有“死人感”嗎?可能是覺得內娛里很多人不那么有個性,沒有那么有生命力,所以比較贊賞早期的一些風格等等。這很像是對盧梭的“高貴野蠻人”(noble savage)的向往,向往著無拘無束的、在社會主流規(guī)則之外的、生機勃勃甚至有點粗魯?shù)哪欠N形象。我記得劉曉慶傳播最廣、最受追捧的一個形象,就是她說“日本鬼子暴露我的年齡了”這種爆粗口的女性形象,大家會覺得這種是更加“真”的。

這類形象在現(xiàn)當代中國影視界挺受歡迎的,女性角色中這類形象比較少一些,我能想到的是小燕子、刁蠻公主;男性角色中這類形象比較多,例如《我愛我家》這部劇里,葛優(yōu)演的季春生就是一個標準的從農村到城市的流民,他的形象其實是:身無所傍,滿口謊言,甚至蔑視權威、歧視女性,放縱自己的欲望。后來我看葛優(yōu)無論演什么角色都有“季春生”這個形象的影子在。除此之外,姜文飾演的許多角色,王朔筆下的許多人物(比如90年代電視劇《過把癮》里王志文的角色)也都有這類形象,會爆粗口,講一些這個世界的真相,我覺得挺像剛才魯青說的“江湖氣”。

《我愛我家》中的季春生。圖片來源:豆瓣

“江湖”可能不是某個代際發(fā)明出來的,而是一脈人物所崇尚的規(guī)矩,通常來說他們是游民一樣的階層,就像王元化引用過杜亞泉的觀點:中國社會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是游民這批人。所以我覺得,他們大概能代表劉曉慶或大冰背后的高貴野蠻人的想象,雖然在這個處境中,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但是他們仍然顯得非常高貴,跟文明虛偽、很多套路、很多規(guī)矩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不過其中也會有一些問題。粗野如果放大了的話也會讓人不堪忍受,所以還是要調和在一定的范圍內讓人覺得喜歡,不管是小燕子還是劉曉慶。我覺得剛才文捷說的“文本盜獵者”也很有道理,不是大冰或劉曉慶他們發(fā)生了變化,而是大家文本盜獵的方式和趣味發(fā)生了轉變。

尹清露:我一開始看到“活人感”這個詞,想說是不是跟“出格”差不多?比如我們覺得沒有什么希望,就期待有一個出乎意料的人出現(xiàn)。子琪問難道還有“死人感”嗎,我覺得跟“活人感”相對的可能是“人機”。我就是一個經(jīng)常被吐槽像“人機”的人,比如經(jīng)?;卮稹按_實”,安慰別人的時候只會說“寶寶你別哭了”、“寶寶我抱抱你,安慰一下你吧”這兩句。

或許當技術發(fā)展到人可以跟機器對話的時候,其實不僅是機器在模仿人,人也在模仿機器。這時候反而會讓我們更珍視一些人的出格的、逃逸出去的一些特質。

董子琪:我看過一部劉曉慶和陳佩斯演的王好為導演的電影《瞧這一家子》,她飾演一個售貨員,演得非常好。這可能真的跟人的情感容量、個人氣質有關系,她就是一個那么小的配角,演一個國營商店里對顧客非常不耐煩的售貨員,但是她一直迸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非常有標志性,讓人忍不住要看她,就是要圍繞著她。那時候劉曉慶還很年輕,遠遠沒有什么女皇特質,但依然很吸引人。

《瞧這一家子》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尹清露:還有人說劉曉慶在一部劇里面同時演了8個角,真的很愛演哈哈哈。情感容量這個詞還挺對的,她能夠容下來這么多情感,所以才能夠演繹出不同的人。

潘文捷:不知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兩個流行的詞匯,“活人微死”和“死人微活”。我之前看了一些“活人微死”的表情包,上面會寫“如果世界是個群,那我已經(jīng)退了”、“原來我是學生,不是畜生”、“沒事的,殺不死我的,我會自己死”、“領導說我笨,笑死,聰明可是另外的價錢”等等調侃的內容,感覺現(xiàn)在不論是給老師還是老板打工,大家都是一種“活人微死”的狀態(tài),有一種想躺平但不得不被領導“扎一下”讓你起來干活的“活人微死”感?!八廊宋⒒睢本褪悄J自己已經(jīng)“死了”,但是看到比如戀綜里面甜甜的糖,又會感覺“尸體暖暖的”。這兩種狀態(tài)跟以前一直討論的“佛系”或者“躺平”也有些關聯(lián)。

再談回劉曉慶,她的身上除了活力,還有一種女性身上很少見到的“第一性”的感覺,她沒有那種被審視的感覺,好像沒有受到父權社會的打壓。我還想到那英,她是子琪說的“會爆粗口的女性”,經(jīng)典語錄是“最煩裝逼的人”。我今年也看了《歌手》,覺得那英唱得一般而且很老派,樂評人都說她唱得不好,她又很緊張,唱歌也出錯,但最后還是拿了冠軍——這跟大家很喜歡她有關系,她就是第一性的感覺。

此外我也想問:這只是跟她們的性別有關嗎?還是跟她們的階層有關系?可能到了那個社會階層,你可以做出很多普通女性做不了的事情,好像既是“野蠻人”但又很高貴。

徐魯青:劉曉慶對于大多數(shù)權力和規(guī)則都不在乎,我看了她的書,書里面有一段說:我經(jīng)歷過下鄉(xiāng),還有各種運動,我還進過秦城監(jiān)獄,但是我現(xiàn)在還是能站在這里。

潘文捷:我想到另一位女演員陳沖,她和劉曉慶一起演過《小花》,她倆的差別很大。陳沖和學者羅新對談的時候,一直說自己缺乏知識,“我好像不配給大家講我是一個模范青年”,“為什么大家會喜歡我”,“他們在我身上看到了什么我都不知道”。因為她家里人覺得演員不是一個真實的職業(yè),會用一個知識分子的要求去要求她。

陳沖。圖片來源:豆瓣

董子琪:這就是文明(civilized)和野蠻(savage)的對比。

徐魯青:黃圣依爸媽也是知識分子,她也很代表文明。

潘文捷:她太文明了,所以她就“死人微活”了——黃圣依在《再見愛人4》里就有一種“死感”,很多時候一句話也不說。

徐魯青:但是我覺得,我們常常將知識分子和軟弱綁定在一起,這是一個漏洞。以前批斗知識分子的時候會說,你們知識分子就是軟弱,就是沒有辦法堅定地改造世界。大家好像很喜歡把擁有知識和是否軟弱、是否容易感到羞恥聯(lián)系在一起,好像錯的是你本身讀書讀太多。

尹清露:當然,下意識認為知識人軟弱,這是一種偏見,也有反智的傾向,但我覺得有時候大家確實更需要野蠻的東西。很多年前,我們會很溫和地用一些理論講母職,講男性要更加參與到女性的照護之中,都是很有道理、循循善誘的感覺,可是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大家需要的是劉曉慶書中寫的“我進入男人社會,操控男人,統(tǒng)治男人”,是要先成為統(tǒng)治階級、先坐上皇帝的位置再去談改變的意思。雖然不能完全類比,但美國大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你是想去聽左派那些道貌岸然的空話,還是去右邊賭一賭機會?!?/p>

潘文捷:權力都是要爭奪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如果真的要去爭奪這個權益的話,過程中講道理是講不清楚的?!段幕难莼好癖妱訖C正在重塑世界》這本書就認為,在整體生活能夠得到保障的時候,大家的生存安全感都很強的時候,大眾會更加傾向于文明地說理;可一旦在生存上面有壓力,大眾就會希望有一個威權的人來引導。這本書分析了為什么如今美國民眾都不再支持左派,因為現(xiàn)在的左派拋棄了原來傳統(tǒng)左派階級斗爭的道路,改向了文化上的議題,而盡管美國人從世界視角看來依舊富有,但民眾是感覺得到威脅的,包括整體貧富差距的擴大、移民搶了部分人的工作等等,他們自我感知的威脅在增強。

尹清露:所以無論是“活人感”還是“高貴的野蠻”都需要適度,就像是左和右的互相牽制。只不過現(xiàn)在看來,在這個到處都是“活人微死”“死人微活”的時候,大家會更傾向于野蠻感。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什么是“活人感”?從劉曉慶和大冰翻紅講起 | 編輯部聊天室

在這個到處都是“活人微死”“死人微活”的時候,大家會更傾向于江湖氣和野蠻感。

劉曉慶。圖片來源:豆瓣

160期主持人 | 尹清露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最近,兩位長期被群嘲的名人翻紅了,一個是被網(wǎng)友調侃了十幾年“丫頭教教主”的劉曉慶,另一個是曾被吐槽油膩的作家大冰。劉曉慶被前男友曝婚內出軌、“74歲仍在忙著談戀愛,有8個男友”的緋聞沖上熱搜,網(wǎng)友們并沒有譴責她,而是對她在情感方面的松弛感、叛逆灑脫的性格大加贊賞,被蘿貝貝評價為“只要精神狀態(tài)足夠領先,就會有被年輕人真正認識的一天”。

大冰也是同樣。他在去年還只是網(wǎng)絡上的笑料,近日卻由于在直播上幽默真誠的表現(xiàn)出圈。在直播中,大冰對尋求幫助的網(wǎng)友一一回復:裝修不要找熟人、退休后去哪個城市生活最好、中了彩票千萬別創(chuàng)業(yè)……大家發(fā)現(xiàn),大冰身上的多重身份“民謠歌手、調酒師、老背包客”并不只是夸夸其談,而是“真懂”。這位作者看似油膩,實則在精神上站在年輕人這邊,比如在連麥中表示,年輕人不想結婚是喪失希望的表現(xiàn),吃盡紅利的70后不應該逼迫兒女結婚。

大冰近期直播截圖。圖片來源:小紅書

有趣的是,無論是劉曉慶還是大冰,他們都曾經(jīng)是過氣、不入流的代名詞,長期以來被網(wǎng)絡奇觀化,如今卻被重新欣賞甚至捧上神壇,擁有了不少“內疚粉”,這似乎說明網(wǎng)絡情緒的水溫正在發(fā)生變化。在這兩則網(wǎng)絡熱點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詞是“活人感”,許多人覺得劉曉慶的敢愛敢恨在滿街打小三的網(wǎng)絡輿論中猶如一股清流;大冰也被視為“下沉市場的李誕”,面對網(wǎng)友的來信求助沒有說教,而是報以親切樸實的建議。

01 大冰沒變,什么變了?

徐魯青:大冰很喜歡強調“江湖”這個詞,他經(jīng)常說自己是個走江湖的,80后有金庸古龍等各類俠客小說的情結,會覺得有情有義和江湖氣是人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大冰在書里會寫一些現(xiàn)在讀來很少見的事情。比如他有個賣毛筆的親戚,他媽媽跟他說,這個親戚生活很困難,你出名了,要幫幫他,于是他就直接在書里寫:我叔叔是做毛筆的,如果你們想買毛筆,可以去找他,他的微信號是xxx。他還在書里叮囑,如果要去買的話,不要跟他叔叔說買“大冰同款”,因為那款是叔叔送他的,比較貴,大家買基本款就可以了。

大冰翻紅可能是因為他崇尚的江湖氣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見了。在大冰的一次直播中,有個在河南的男生想自殺,連線了大冰跟他告別,他火的那句是“讓我兄弟帶你去吃一碗燴面”,還建議他出海去做海員等等。

他以前被嘲笑是因為油膩吧,比較火的一篇文章叫《乖,摸摸頭》,情節(jié)是他從山東電視臺離職后,一個同事小姑娘每年都會給他發(fā)四個字“好好的,哥”,他就回“乖,摸摸頭”。

《乖,摸摸頭》
大冰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4-9

尹清露:之前大冰被嘲諷就是因為油膩,比如對女性會刻板地叫“丫頭”。他的翻紅讓我發(fā)現(xiàn),性別視角不再是唯一的視角,也不再是大家完全投入注意力的地方,這些評論也不能掩蓋大冰人很好、給予了大家情緒價值這件事。

剛剛魯青說到大冰很注重情感、義氣和江湖氣,這些在今天是很罕見的,他的直播會讓我聯(lián)想到張雪峰,他們倆都是會堅定地給出一些實用性建議的人。想自殺的男生向大冰求助時,大冰很堅定地讓男生立刻出海當海員,不要在陸地上工作;還有一個阿姨向大冰提問退休之后的生活,他給的建議是去西雙版納某地當保潔。我覺得這些建議是很安慰人心的,因為它是一個很具體、很確切的選項,如果我是那個阿姨,我不去好像都有點愧對大冰這么具體的建議,就算不去那里工作,都會去那里看一下。大冰和張雪峰不太一樣的點在于:他的建議保留了一些早年間詩與遠方的浪漫,簡直是戳到了當代人的痛點,大家既想要一個篤定的東西,又想要被給予情緒價值。

提到大冰列了一串title被嘲諷這件事,他其實也說了,自己原本可以找名人來為自己背書,但是他沒有。今天大家聽他直播時才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頭銜也都不是假的,比如他說自己是“說書人”,他確實故事講得很好;他說自己會各種技能,他在直播間也的確在指導藝術生、指導別人裝修等等。我覺得大冰才是先天搞抽象圣體,搞抽象大概的意思是:我用一種很嚴肅的語氣表達,但其實是在開玩笑,如果別人聽不懂我的抽象,就會覺得這個人好傻,這個人是不是有點問題。但當時沒人懂大冰的幽默。

董子琪:是不是像加個狗頭?

尹清露:對,可惜那時候沒有狗頭這個符號。

徐魯青:大冰翻紅還有一個原因是平民化。現(xiàn)在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很慘,甚至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點仇富或仇精英的趨向,而大家對大冰的好感就來自于——他很平民化,他跟普通人是站在一起的。網(wǎng)上還說他以前騎摩托車去給山區(qū)的讀者送書,以及“他不像韓寒和郭敬明直接從文學進入影視大賺特賺”。這些話語和大眾對張雪峰的評價有相似性,他們不是那些站在高處的知識分子和精英,而是跟所謂的普通人站在一起的。

尹清露:且不說大冰這樣做到底是不是他真實的想法,至少他表現(xiàn)出來是這樣子的。去年我在網(wǎng)上刷到很多“冰學”,今年大冰名聲反轉的時候我還挺驚訝的,網(wǎng)上有媒體是這樣評價的:大冰非常敏銳,他在好的時代緊緊抓住了年輕人看世界的欲望,在壞的時代,又敏銳地捕捉到了年輕人求安穩(wěn)的需求。

這段話是很有道理,但我在想,去年“冰學”大火的時候,大眾情緒也是想求安穩(wěn)的,跟今年并沒有發(fā)生特別大的變化。去年我讀到了一篇關于完顏慧德和大冰抽象笑料的文化評論,談到大家宣揚“冰學”是出于某種絕望,通過笑料得到短暫又廉價的神經(jīng)刺激,從而更順滑地在壓力中勞作,但生活本質并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那么,到底是什么發(fā)生變化了?

我最近在讀日本學者宇野常寬寫的《00年代的想象力》,他提到日本也經(jīng)歷過相似時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家有一種退縮、保守的心態(tài),直到后面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仍然很重要。換言之,先前處于沒有物語的時代,只需要去消費抽象的笑料。但是后來大家發(fā)現(xiàn),我們還是需要敘事的,而敘事來自于人的關系性。只不過,現(xiàn)在任何敘事都不穩(wěn)定,反而是很確定的敘事會讓人感覺很好,即使你內心深處并不一定相信它。這就能說明大冰直播間為什么火了,首先他給人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溫暖,其次他提供了一些不一定有效但“有用”的建議,也就是各種小敘事。

《00年代的想象力》
[日]宇野常寬 著 余夢嬌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02 商討人設,翻轉人設

潘文捷:大冰和劉曉慶的反轉讓我想到美國媒介研究學者亨利·詹金斯提出的“文本盜獵者”這個說法。實際上,大冰作為一個作家,我們應該關注和評價他的文學作品,劉曉慶作為一個演員,我們應該去評價她的演技和影視作品,但最近的浪潮其實都沒有關注這些方面?,F(xiàn)在的一種趨勢是:網(wǎng)友們的評價與他們的作品本身無關,與他們呈現(xiàn)的自我無關,只與網(wǎng)友給他/她賦予的人設有關。

例如,以前明星或經(jīng)紀公司會給明星本人安排一個人設,但是粉絲在人設的確定上處于強勢地位,可以通過各種文本創(chuàng)作、討論等數(shù)字勞動去建構出他們自己滿意的人設?;诖?,劉曉慶和大冰最終的形象也未必是他們自己本意要呈現(xiàn)的,而是粉絲或大眾商討出來的一個結果。這時候,大冰作為一個作家、主持人,劉曉慶作為一個影視從業(yè)者,他們也必須面對現(xiàn)在的這個狀況,也就是說,都得以某種人設來開展自己的工作了。

劉曉慶談婚姻。圖片來源:豆瓣

這種人設就像日本文化學者東浩紀“數(shù)據(jù)庫消費”概念中的萌要素一樣,都是通過新的材料、新的我們看到的內容慢慢地疊加的。大家之前覺得大冰的這些title是玩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多少有點真實,那么慢慢地這些title也疊加到他的人設上面去了。通過這種萌要素,進而不斷地讓大家對過去的印象進行反思,對以前的人設進行重組,從而才會有人設反轉、風評反轉,所以我感覺,只要在公眾眼中保持一定曝光度,你多少都有機會來實現(xiàn)這個反轉。

尹清露:人設這一點我也很有感觸。我發(fā)現(xiàn)大眾對“人設不能崩塌”的要求并沒有改變,反而是加固了的,因為大冰和劉曉慶其本身人設并沒有變化。正如蘿貝貝那篇文章說的,劉曉慶之所以翻紅,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她丫頭和女皇的人設在緋聞中一點都沒有崩。我最近在看《永夜星河》,女主演虞書欣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大家批評她“作”,但逐漸地發(fā)現(xiàn)她本身就是這樣的性格后,她的風評和人氣也迎來了反轉和上升。

《永夜星河》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除此之外,媒介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過去,劉曉慶只能作為電視明星或者某個角色生活在電視媒介中,大冰則是通過書這一媒介被熟知,而如今已經(jīng)是《娛樂新聞小史》書中提到的“網(wǎng)紅邏輯”了——這本書指出,網(wǎng)紅邏輯正在向平民和傳統(tǒng)名人兩個領域滲透,普通人也要學著用網(wǎng)紅的策略獲得關注,名人也要使用類似的技巧維持人氣,名人已經(jīng)從遙遠的、被遙望的精英成為了日常生活的常見部件。

《娛樂新聞小史》作者閆巖還認為,網(wǎng)紅邏輯普及前,電視明星是真正被凍結在時間里的人。電視明星和電影明星還有些不同,章子怡作為電影明星,她演的角色都很不一樣,所以她的個人性格很鮮明。然而,電視明星只能一直活在人設里,例如《武林外傳》中飾演白展堂的沙溢,在此之前他的戲路很廣,但飾演白展堂之后,他無論再演什么大家都會覺得他像白展堂。同樣,劇中白展堂的行為也不能超出人設,比如這一集中他有了桃花運或是超出人設外的部分,這類戲劇沖突必須在一集之內被解決。劉曉慶在網(wǎng)紅邏輯沒有普及之前,可能也一直活在丫頭或其他電視劇角色的人設里,但現(xiàn)在這個固定的生態(tài)已經(jīng)變得分散了,她不用以電視劇里的角色示人,而是以真實的自己面對大眾。

《娛樂新聞小史》
閆巖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4-4

不過正如之前所說,實際上,劉曉慶的人設并沒有發(fā)生崩塌。很多人會把劉曉慶和她扮演過的武則天類比。界面文化此前的一篇專訪《范冰冰和劉曉慶證明了武曌一直是中國集體想象的一部分 | 專訪漢學家羅漢》提到,早在千年之前,武則天就愿意去“引起一些朱迪斯·巴特勒所說的“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去模糊、混淆、挪用、顛覆、篡奪、曲解、再定義、重新組合及重新闡釋性別角色及其背后的意義”。這讓我想到,劉曉慶的種種事跡也印證了這種“超前性”。同樣,大冰那些早年間“混江湖”得到的民間智慧,如今也很受網(wǎng)友的追捧,而他那種浪跡天涯的心態(tài)和形象,也在今天變成了寶貴的東西。

03 “活人感”、“活人微死”和“死人微活”

董子琪:“活人感”這個詞說起來真的好奇怪,人不都是活著的嗎?難道還有“死人感”嗎?可能是覺得內娛里很多人不那么有個性,沒有那么有生命力,所以比較贊賞早期的一些風格等等。這很像是對盧梭的“高貴野蠻人”(noble savage)的向往,向往著無拘無束的、在社會主流規(guī)則之外的、生機勃勃甚至有點粗魯?shù)哪欠N形象。我記得劉曉慶傳播最廣、最受追捧的一個形象,就是她說“日本鬼子暴露我的年齡了”這種爆粗口的女性形象,大家會覺得這種是更加“真”的。

這類形象在現(xiàn)當代中國影視界挺受歡迎的,女性角色中這類形象比較少一些,我能想到的是小燕子、刁蠻公主;男性角色中這類形象比較多,例如《我愛我家》這部劇里,葛優(yōu)演的季春生就是一個標準的從農村到城市的流民,他的形象其實是:身無所傍,滿口謊言,甚至蔑視權威、歧視女性,放縱自己的欲望。后來我看葛優(yōu)無論演什么角色都有“季春生”這個形象的影子在。除此之外,姜文飾演的許多角色,王朔筆下的許多人物(比如90年代電視劇《過把癮》里王志文的角色)也都有這類形象,會爆粗口,講一些這個世界的真相,我覺得挺像剛才魯青說的“江湖氣”。

《我愛我家》中的季春生。圖片來源:豆瓣

“江湖”可能不是某個代際發(fā)明出來的,而是一脈人物所崇尚的規(guī)矩,通常來說他們是游民一樣的階層,就像王元化引用過杜亞泉的觀點:中國社會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是游民這批人。所以我覺得,他們大概能代表劉曉慶或大冰背后的高貴野蠻人的想象,雖然在這個處境中,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但是他們仍然顯得非常高貴,跟文明虛偽、很多套路、很多規(guī)矩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不過其中也會有一些問題。粗野如果放大了的話也會讓人不堪忍受,所以還是要調和在一定的范圍內讓人覺得喜歡,不管是小燕子還是劉曉慶。我覺得剛才文捷說的“文本盜獵者”也很有道理,不是大冰或劉曉慶他們發(fā)生了變化,而是大家文本盜獵的方式和趣味發(fā)生了轉變。

尹清露:我一開始看到“活人感”這個詞,想說是不是跟“出格”差不多?比如我們覺得沒有什么希望,就期待有一個出乎意料的人出現(xiàn)。子琪問難道還有“死人感”嗎,我覺得跟“活人感”相對的可能是“人機”。我就是一個經(jīng)常被吐槽像“人機”的人,比如經(jīng)?;卮稹按_實”,安慰別人的時候只會說“寶寶你別哭了”、“寶寶我抱抱你,安慰一下你吧”這兩句。

或許當技術發(fā)展到人可以跟機器對話的時候,其實不僅是機器在模仿人,人也在模仿機器。這時候反而會讓我們更珍視一些人的出格的、逃逸出去的一些特質。

董子琪:我看過一部劉曉慶和陳佩斯演的王好為導演的電影《瞧這一家子》,她飾演一個售貨員,演得非常好。這可能真的跟人的情感容量、個人氣質有關系,她就是一個那么小的配角,演一個國營商店里對顧客非常不耐煩的售貨員,但是她一直迸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非常有標志性,讓人忍不住要看她,就是要圍繞著她。那時候劉曉慶還很年輕,遠遠沒有什么女皇特質,但依然很吸引人。

《瞧這一家子》海報。圖片來源:豆瓣

尹清露:還有人說劉曉慶在一部劇里面同時演了8個角,真的很愛演哈哈哈。情感容量這個詞還挺對的,她能夠容下來這么多情感,所以才能夠演繹出不同的人。

潘文捷:不知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兩個流行的詞匯,“活人微死”和“死人微活”。我之前看了一些“活人微死”的表情包,上面會寫“如果世界是個群,那我已經(jīng)退了”、“原來我是學生,不是畜生”、“沒事的,殺不死我的,我會自己死”、“領導說我笨,笑死,聰明可是另外的價錢”等等調侃的內容,感覺現(xiàn)在不論是給老師還是老板打工,大家都是一種“活人微死”的狀態(tài),有一種想躺平但不得不被領導“扎一下”讓你起來干活的“活人微死”感?!八廊宋⒒睢本褪悄J自己已經(jīng)“死了”,但是看到比如戀綜里面甜甜的糖,又會感覺“尸體暖暖的”。這兩種狀態(tài)跟以前一直討論的“佛系”或者“躺平”也有些關聯(lián)。

再談回劉曉慶,她的身上除了活力,還有一種女性身上很少見到的“第一性”的感覺,她沒有那種被審視的感覺,好像沒有受到父權社會的打壓。我還想到那英,她是子琪說的“會爆粗口的女性”,經(jīng)典語錄是“最煩裝逼的人”。我今年也看了《歌手》,覺得那英唱得一般而且很老派,樂評人都說她唱得不好,她又很緊張,唱歌也出錯,但最后還是拿了冠軍——這跟大家很喜歡她有關系,她就是第一性的感覺。

此外我也想問:這只是跟她們的性別有關嗎?還是跟她們的階層有關系?可能到了那個社會階層,你可以做出很多普通女性做不了的事情,好像既是“野蠻人”但又很高貴。

徐魯青:劉曉慶對于大多數(shù)權力和規(guī)則都不在乎,我看了她的書,書里面有一段說:我經(jīng)歷過下鄉(xiāng),還有各種運動,我還進過秦城監(jiān)獄,但是我現(xiàn)在還是能站在這里。

潘文捷:我想到另一位女演員陳沖,她和劉曉慶一起演過《小花》,她倆的差別很大。陳沖和學者羅新對談的時候,一直說自己缺乏知識,“我好像不配給大家講我是一個模范青年”,“為什么大家會喜歡我”,“他們在我身上看到了什么我都不知道”。因為她家里人覺得演員不是一個真實的職業(yè),會用一個知識分子的要求去要求她。

陳沖。圖片來源:豆瓣

董子琪:這就是文明(civilized)和野蠻(savage)的對比。

徐魯青:黃圣依爸媽也是知識分子,她也很代表文明。

潘文捷:她太文明了,所以她就“死人微活”了——黃圣依在《再見愛人4》里就有一種“死感”,很多時候一句話也不說。

徐魯青:但是我覺得,我們常常將知識分子和軟弱綁定在一起,這是一個漏洞。以前批斗知識分子的時候會說,你們知識分子就是軟弱,就是沒有辦法堅定地改造世界。大家好像很喜歡把擁有知識和是否軟弱、是否容易感到羞恥聯(lián)系在一起,好像錯的是你本身讀書讀太多。

尹清露:當然,下意識認為知識人軟弱,這是一種偏見,也有反智的傾向,但我覺得有時候大家確實更需要野蠻的東西。很多年前,我們會很溫和地用一些理論講母職,講男性要更加參與到女性的照護之中,都是很有道理、循循善誘的感覺,可是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大家需要的是劉曉慶書中寫的“我進入男人社會,操控男人,統(tǒng)治男人”,是要先成為統(tǒng)治階級、先坐上皇帝的位置再去談改變的意思。雖然不能完全類比,但美國大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你是想去聽左派那些道貌岸然的空話,還是去右邊賭一賭機會?!?/p>

潘文捷:權力都是要爭奪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如果真的要去爭奪這個權益的話,過程中講道理是講不清楚的。《文化的演化:民眾動機正在重塑世界》這本書就認為,在整體生活能夠得到保障的時候,大家的生存安全感都很強的時候,大眾會更加傾向于文明地說理;可一旦在生存上面有壓力,大眾就會希望有一個威權的人來引導。這本書分析了為什么如今美國民眾都不再支持左派,因為現(xiàn)在的左派拋棄了原來傳統(tǒng)左派階級斗爭的道路,改向了文化上的議題,而盡管美國人從世界視角看來依舊富有,但民眾是感覺得到威脅的,包括整體貧富差距的擴大、移民搶了部分人的工作等等,他們自我感知的威脅在增強。

尹清露:所以無論是“活人感”還是“高貴的野蠻”都需要適度,就像是左和右的互相牽制。只不過現(xiàn)在看來,在這個到處都是“活人微死”“死人微活”的時候,大家會更傾向于野蠻感。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