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OK怪
今年國內音樂劇圈內的一件大事,便是《劇院魅影》中國版的推出。
作為音樂劇巨匠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代表作之一,《劇院魅影》在中國一直擁有著不低的人氣,平均上座率曾達99%。因此,《劇院魅影》將推出中文版的消息一經傳出,就有不少音樂劇迷們表示期待,加之阿云嘎的出演,關注度更是頻頻破圈。
它也確實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截止上海站收官,《劇院魅影》累計票房已超過了4850萬元,刷新了中國音樂劇乃至整個戲劇演出市場的記錄。
然而,有關《劇場魅影》中國版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爭議點,是《劇院魅影》選擇了“盲開”:
在通常情況下,演出方在開啟售票前會公告每場的主角扮演者是誰,觀眾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不同的場次?!秳≡瑚扔啊穭t反其道而行之。
去年12月底,《劇院魅影》正式宣布阿云嘎、劉令飛、何亮辰為三位“魅影”的扮演者(后又增加了一位)。但是,劇方在開啟售票后并沒有公布單場的卡司,也就說觀眾并不知道自己買的這一場的“魅影”是誰。更為離奇的是,劇方甚至沒有公開包括“小c”“子爵”等重要角色的扮演者是誰。因此網友們紛紛調侃,買《劇院魅影》的票就像“開盲盒”一樣。
《劇院魅影》選擇“盲盒式”開票,引發(fā)了不少觀眾的擔心。有網友在豆瓣上發(fā)起了相關的投票,有92%的網友表示不接受音樂劇盲開,僅有3%的網友愿意接受。事實也是如此,截止到7月16日,阿云嘎出演的場次也就20%,而有他沒他的場次,其黃牛價格差距能達到10倍以上,更是把這種盲盒差異體現到了極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中國版《劇院魅影》仍然選擇“開盲盒”這樣飽受爭議的形式呢?
01 “成”也粉絲,“敗”也粉絲
除去劇目IP的名頭夠響亮,《劇院魅影》能獲得如此高的票房,和“魅影”的扮演者之一阿云嘎是脫不了關系的。
在湖南衛(wèi)視音樂劇綜藝《聲入人心》播出后,阿云嘎熱度倍增,截至目前微博粉絲已超過550萬。他還參與了《歌手2019》《愛樂之都》《我們的歌》等多檔綜藝節(jié)目以及央視春晚、中國文聯(lián)春節(jié)大聯(lián)歡、央視五四晚會等多檔晚會節(jié)目。而在音樂劇方面,他出演的《我的遺愿清單》《在遠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劇目基本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劇院魅影》沒有放過阿云嘎這個“賣點”。
自從公開了“魅影”陣容后,《劇院魅影》的宣傳就圍繞阿云嘎展開。以微博為例,截止7月16日,官方微博共發(fā)布或轉發(fā)了19條關于阿云嘎的微博,而關于另外三位“魅影”劉令飛、何亮辰、馬佳的微博只有10條、9條、5條。
在發(fā)布相關物料的時候,也都是將阿云嘎的放在前面,并借著阿云嘎的名號進行宣傳。
此外,劇方還宣布為阿云嘎?lián)巍秳≡瑚扔啊返穆?lián)合制作人,并制作了“阿云嘎《劇院魅影》排練幕后”等視頻,在央視上播放。
這樣的宣傳策略,無疑更讓阿云嘎的粉絲期待能看到他的表演。
根據數據顯示,在首演結束的5月2日,#阿云嘎 魅影#和#劇院魅影#的話題都沖上了熱搜榜。前者的閱讀話題量超過了30萬,而后者的話題閱讀量則只有22萬。由此可見,《劇院魅影》的觀眾中,阿云嘎的粉絲占據了相當一部分。
然而,盲盒抽中阿云嘎的概率并不高。據統(tǒng)計,在目前巡演結束的67場演出,阿云嘎只出現了14場,只占20%,泉州站更沒有一場是阿云嘎。
此外,還存在劇方“反水”臨時變更場次的現象。比如,廈門站承辦方曾發(fā)微博暗示,廈門站會有阿云嘎的場次,不少阿云嘎粉絲知曉消息后迅速下單。然而就在官宣的當天,官方又刪除了這條微博,讓買了票的觀眾措手不及。
很多沒有賭中阿云嘎場的粉絲,想要把票出掉卻出不掉。阿云嘎的粉絲小羊向河豚君透露,“不少人都賭阿云嘎會在深圳場的末場。結果場次公布,他不在末場,我的幾個群就被出票消息刷屏了,大家都在出骨折價票,最后我自己的幾張票也以幾乎五折的價格出掉了”。
相比于其他場次的大跌價,阿云嘎的場次價格一路走高,原本280-1080元的票價被炒到了兩千,前排票甚至四千塊以上。
上海場的觀眾小笑表示,“但凡是阿云嘎的場次,劇院外面都有黃牛收票賣票,黃?;究梢宰龅浆F場收票然后現場快速賣出去”。
觀眾小瓜則發(fā)現有黃牛在咸魚上競拍阿云嘎的場次,“他告訴我現在的價格是3500,你至少要出3500以上的價格,如果后面有人比你出的價格高,那可能他就拿走了”。
甚至還有粉絲在賭中卡(司)后,化身成“粉牛”,溢價售出阿云嘎的場次。也就是說,有阿云嘎的場次最高能炒到4000多元,而沒有他的場次在急甩的情況下又變成了4、500元,足足十倍的差異讓粉絲集體參與了“黃?!毙袨?。
賠了錢,還不一定能看到偶像的表演。也難怪劇方會收到粉絲的“討伐”。
02 普通觀眾就沒權利挑選演員嗎?
在這次“盲開”事件中,不少非粉絲觀眾也表示了不滿。
有網友爆料,《劇院魅影》劇方曾回復投訴的觀眾,“你又不是看明星演唱會,誰來演不都是一樣嘛?”。
暫且不談這一條來自觀眾消息的真假,劇方選擇“盲開”,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遵循了一種“劇重要,明星不重要”的邏輯,認為觀眾不應該挑選明星演員。
但這樣的論調,明顯置阿云嘎的粉絲扛票房的能力于不顧,另外,音樂劇作為一門現場表演藝術,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頭部演員來呈現。即使是像《劇院魅影》這樣制作精良的劇目,如果選擇的演員不合適或水準不夠,可能也會出現“車禍”的情況。
在正式巡演前,就有網友調侃《劇院魅影》盲開“就好比你演唱會買票有一半的可能性是聽韓紅老師唱歌,另一半是聽我唱歌”。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是從觀眾的反饋來看,《劇院魅影》不同陣容的表演效果確實有較大的差距。
抽中某些陣容場次的觀眾感嘆“值回票價”“唱得我顱內高C了”;而另外一些場次的觀眾抱怨,演員出現了氣息不穩(wěn)、破音、臺詞不準等情況。
其中爭議較大的,是“小c”和“子爵”的部分演員。有觀眾直言“他的表演讓我如坐針氈”“真不知道這種人為什么能來演”。
觀眾付出了同樣的票價,觀劇體驗卻遠遠不如其他場次,顯然是不合理的。
除了水平有所差別之外,不同演員的演繹方式也有所不同,觀眾也會因此有偏好的演員和卡司組合方式。這也是為什么常有音樂劇觀眾會選擇“集卡”,買票看所有卡司的表演。
因此,即便不是粉絲,觀眾也應該擁有選擇卡司的權利。
03 什么樣的盲盒可以開?
橫向對比的話,可以發(fā)現在英美地區(qū),音樂劇“開盲盒”是很常見的情況。比如,百老匯版《劇院魅影》就沒有公開每場演員陣容,但很少觀眾因此表示不滿。
那么究竟是原因導致音樂劇盲盒被“差別對待”了呢?
首先,國外的“盲盒”和《劇院魅影》中國版的盲盒性質有所不同。以百老匯為例,音樂劇演出的主要角色都是有明確的主卡和替補之分的,也就是俗稱的A卡和B卡。而B卡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的替補(alternate),每周固定一到兩天表演;另一種是非固定的替補(understudy),只有當主卡的演員出現生病等狀況才會演出。在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主卡的演員進行表演。
無論是哪種情況,A卡的登場可能性是遠遠要高于B卡的。而中國《劇院魅影》則實行的是平行卡,幾位主演的出場概率都是觀眾無法掌握的。
與此同時,百老匯也允許演員透露自己的演出行程。如果臨時不能出場表演,很多A卡的演員會在社交媒體上提前告知觀眾。
同時,據音樂劇制作人老莫介紹,英美等地音樂劇演員的培養(yǎng)體系相對更成熟,演員水平差距相對較小。哪怕是B卡的演員,也往往能帶給觀眾良好的觀劇體驗。
此外,英美音樂劇較少會把演員作為主要宣傳點,更多是圍繞劇目的制作進行營銷,因此也不會因為臨時換人,給觀眾留下“詐騙”的印象。
有資深人士就向娛樂資本論表示,音樂劇盲盒并不是不能開,而是應該在一個合理的機制下開,而不是在一個明顯有人氣演員、且該演員還在抗票房的情況下,對人氣演員的粉絲進行盲開。
04 為什么大IP的路如此艱難?
從一開始的萬眾期待,到如今的爭議不斷,《劇院魅影》中國版的命運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噓。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劇院魅影》的“盲開事件”是音樂劇行業(yè)初級發(fā)展階段下的必然產物。
“像《劇院魅影》這樣大型的音樂劇,它的引進制作費用比一般的音樂劇要高很多,如果沒有長期的駐演的話,是很難盈利的”。老莫表示。
據悉,《劇院魅影》在百老匯運營一周的成本大約在90萬美元左右。有人就統(tǒng)計過,如果將那些燈光、服裝、道具等成本平移到國內來,“起碼成本在500萬以上”,考慮到中文版《劇院魅影》還需要支付高昂的版權費和譯配費,制作成本只會更高。
在英美市場,可以通過長期的駐演或者是長周期的巡演來收回成本。但是這在國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中國缺乏能夠長期演出的優(yōu)秀音樂劇演員。
國內的音樂劇演員,尤其是頂流的音樂劇演員,往往需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在不同的劇組里穿梭。他們不太可能像百老匯的音樂劇演員,在同一部劇上投入過多的時間。
即使有音樂劇演員愿意長期駐演或巡演,他們是否能夠飾演好角色,又成了一個問題。正如前文所說,我國音樂劇教育起步較晚。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才將音樂劇專業(yè)列入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的名單。在全國范圍內,只有中央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少數藝術類院校才開設了音樂劇專業(yè)。
而像《劇院魅影》這樣的譯配劇,對演員駕馭臺詞、體會故事情節(jié)的要求又非常高。不難想見,真正能演好《劇院魅影》的演員恐怕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國內的音樂劇市場仍不夠發(fā)達,像百老匯能成為全球知名的音樂劇勝地,也離不開上百年的品牌沉淀和市場積累,甚至是全球化的觀眾票池。
回到《劇院魅影》這樣的高成本大IP,只靠上海一地的駐場明顯無法滿足回本需求,阿云嘎這樣級別的演員為了保持狀態(tài)也不可能陪著全國巡演場場不落,而為了在疫情后快速回血,國內音樂劇的投資方傾向于快速盈利。一方面壓縮劇目制作的周期,一方面挑動粉絲的購買熱情,缺乏對項目的長遠規(guī)劃。
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中國音樂劇市場的不成熟,沒有充分的條件容納《劇院魅影》這樣的大IP的環(huán)境,才催生了“盲盒”事件。
近年來,隨著《聲入人心》《愛樂之城》等綜藝的熱播,越來越的中國觀眾開始了解音樂劇這一行業(yè),關注到了一批優(yōu)秀的音樂劇演員,愿意為之買單。
據《2021中國音樂劇指南》顯示,2019年中國音樂劇共演出2655場,票房收入突破6億元,達到了行業(yè)最高峰。
而《劇院魅影》“開盲盒”事件的發(fā)生,卻給我們在敲響了警鐘。我們離建立真正成熟的音樂劇市場,還差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