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簹夂蜃兓慕颐卣?/p>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簹夂蜃兓慕颐卣?/h1>

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在2021年的IPCC報告中出現(xiàn)了36次:要想了解其重要性,我們需要追溯歷史。

文|創(chuàng)瞰巴黎 Annalisa Plaitano

編輯|Meister Xia

一覽:

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在2021年的IPCC報告中出現(xiàn)了36次:要想了解其重要性,我們需要追溯歷史。

氣候變遷與海洋的發(fā)展史緊密相連:1824年,溫室效應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埃米爾·克拉佩龍?zhí)岢隽藷崃W第二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nRT)。

來自普魯士的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箙⒖剂丝死妪埛匠?,并將其用于?氣平衡中。

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所示,氣溫每上升1°C,大氣濕度就會增加約7%。

2021年8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表了其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部分[1],著重介紹了氣候變化背后的物理學原理。IPCC報告旨在評估近期的科學出版物,提取科學共識,以供政策制定者參考。這份報告多次提到了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822-1888),而今年正好是他誕辰兩百周年。

氣候學十分復雜,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和發(fā)展史,我們需要回顧過去幾個世紀。

起源:海洋

氣候變遷與海洋的發(fā)展史緊密相連,后者對氣候調節(jié)至關重要。海洋學曾名海洋地理學,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它源于捕魚、捕鯨,以及基于海洋的貿易和資源勘探。此前,人們對海洋的理解大多來源于奇聞逸事和地圖,有時還涉及一些神秘學和魔法。這一現(xiàn)象直到16世紀才發(fā)生改變。

“氣候學十分復雜,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和發(fā)展史,需要追溯到幾個世紀前。”

伽利略(Galileo)和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所做的相關研究極大促進了溫度計和氣壓計的發(fā)展。這兩項于16和17世紀出現(xiàn)在意大利的發(fā)明對了解大氣和海洋至關重要。

18世紀中葉前,由于無法確定海上經度,人們對海洋的了解,尤其是對海流的測繪工作大大受阻。航海計時器發(fā)明后,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等人推動了海流測繪工作的發(fā)展。

1855年,被譽為“海洋學之父”的美國人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出版了《海洋物理學》(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Sea);1872年,蘇格蘭人查爾斯·威維爾·湯姆森(Charles Wyville Thomson)開始了第一次挑戰(zhàn)者號遠征。這兩件事情標志了海洋學正式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xiàn)。

發(fā)展:大氣

1774年,皇家醫(yī)學會和農業(yè)協(xié)會(Royal Societies of Medicine and Agriculture)成員,法國氣候學家Abbé Louis Cotte出版了《氣象學論著》(Traité de météorologie[2])一書。該書被視為現(xiàn)代氣候學的最早著作之一。

然而,直到19世紀初,研究人員才開始深入探索大氣及其氣體成分。1824年,正在研究熱流數(shù)學分析[3]的讓·巴普蒂斯·約瑟夫·傅里葉(Baron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首次在著作中提到溫室效應這一概念。這位來自弗朗什·孔泰大區(qū)的物理學家兼數(shù)學家提出了一種假設,即大氣層起到了絕緣保溫的作用,如果沒有它,地球將會成為一個冰球。

當時,人們并沒有完全理解溫室效應背后的大氣作用。1861年,當人們激烈討論冰期起源時,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繼任者——愛爾蘭物理學家兼冰川學家丁達爾(John Tyndall)發(fā)現(xiàn),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是水蒸氣,其次是二氧化碳[4]。這些氣體會吸收部分紅外輻射,其濃度的微小變化便會導致氣候變化。其實,美國發(fā)明家兼女權主義者芙特(Eunice Foote)在五年前也得出過類似結論。但她的研究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自然而然也就被遺忘了[5]。

隨后,來自瑞典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萬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證明了碳循環(huán)和溫室效應的聯(lián)系,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會導致溫度的大幅上升[6]。根據他的計算,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平均溫度就會上升4℃至6℃,這與目前的估計相差無幾。令人遺憾的是,科學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接受二氧化碳對大氣的影響。除此之外,阿倫尼烏斯還提出,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應該歸因于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工業(yè)使用。只不過,他認為這是一則好消息——畢竟,未來人類不會再受冰河世紀的困擾。

進階:IPCC

最后,讓我們回到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提到了36次的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埃米爾·克拉佩龍(Emile Clapeyron,1799–1864)是一名巴黎工程師兼物理學家,他于1816至1818年間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就讀,隨后前往國立杜埃高等礦業(yè)學院(école des Mines)深造。他在職業(yè)生涯早期極大推動了橋梁工程方面的相關進展。出于對鐵路的濃厚興趣,他開始研究并監(jiān)督蒸汽機的生產,并重點關注如何提高機車效率[7]。

如今被視為熱力學創(chuàng)始人的薩迪·卡諾(Sadi Carnot)在當時卻鮮為人知。卡諾去世后不久(年僅36歲),克拉佩龍意識到了卡諾工作的重要性,于是開始投身熱力學。他不僅大力推動了熱力學的發(fā)展,還降低了其復雜度??死妪?zhí)岢隽藷崃W第二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nRT),并描述了單組分系統(tǒng)在相平衡時,氣壓隨溫度的變化率(克拉佩龍方程)。

“克勞修斯參考了克拉佩龍方程,并將其用于液-氣平衡中。”

幾年后,熱力學的另一位奠基人,普魯士的物理學家兼數(shù)學家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822-1888)對熱力學第二定律進行了重新描述:“熱量總是自發(fā)地由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彼€提出了熵的概念。除了在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Zurich Polytechnic)以及柏林、維爾茨堡和波恩的大學從事教學活動外,克勞修斯還促成了不少19世紀物理學的重大發(fā)現(xiàn),并參考了其同時代的卡諾(Carnot)、焦耳(Joule)、開爾文(Kelvin)和克拉佩龍的研究成果。正是克勞修斯參考了克拉佩龍方程,并將其用于液-氣平衡中[8]。

展望: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

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對于研究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所示,氣溫每上升1°C,大氣濕度就會增加約7%,即在全球范圍內增加1%-3%左右的降水。簡而言之,該公式有助于我們理解云、雨、雪的形成,并預測極端天氣事件,如降水頻率和年度最大降水量的增加、風速變化、洪澇等。此外,濕度上升相當于水蒸氣質量增加,從而加劇溫室效應,形成正反饋循環(huán)。

因此,在全球層面,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是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有效工具。而區(qū)域層面則將視地方條件而定,這一點與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在研究拉美地區(qū)不同氣候條件時得到的結論不謀而合。

Annalisa Plaitano

參考資料:

1.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

2.https://gallica.bnf.fr/blog/30112015/lhistoire-de-la-climatologie

3.http://perso.ens-lyon.fr/patrick.flandrin/ Fourier250/Dufresne-lamet-2006–1.pdf

4.https://planet-terre.ens-lyon.fr/ressource/ histoire-effet-de-serre.xml

5.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nr.2020.0031

6.Comprendre le changement climatique de Lawrence M. Krauss, publisher H&O science

7.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6489450f/f291.item

8.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0904514_From_the_ Arrhenius_to_the_Clausius-Clapeyron_Equation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簹夂蜃兓慕颐卣?/h1>

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在2021年的IPCC報告中出現(xiàn)了36次:要想了解其重要性,我們需要追溯歷史。

文|創(chuàng)瞰巴黎 Annalisa Plaitano

編輯|Meister Xia

一覽:

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在2021年的IPCC報告中出現(xiàn)了36次:要想了解其重要性,我們需要追溯歷史。

氣候變遷與海洋的發(fā)展史緊密相連:1824年,溫室效應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埃米爾·克拉佩龍?zhí)岢隽藷崃W第二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nRT)。

來自普魯士的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箙⒖剂丝死妪埛匠?,并將其用于?氣平衡中。

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所示,氣溫每上升1°C,大氣濕度就會增加約7%。

2021年8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表了其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一部分[1],著重介紹了氣候變化背后的物理學原理。IPCC報告旨在評估近期的科學出版物,提取科學共識,以供政策制定者參考。這份報告多次提到了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822-1888),而今年正好是他誕辰兩百周年。

氣候學十分復雜,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和發(fā)展史,我們需要回顧過去幾個世紀。

起源:海洋

氣候變遷與海洋的發(fā)展史緊密相連,后者對氣候調節(jié)至關重要。海洋學曾名海洋地理學,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它源于捕魚、捕鯨,以及基于海洋的貿易和資源勘探。此前,人們對海洋的理解大多來源于奇聞逸事和地圖,有時還涉及一些神秘學和魔法。這一現(xiàn)象直到16世紀才發(fā)生改變。

“氣候學十分復雜,要想了解它的起源和發(fā)展史,需要追溯到幾個世紀前?!?/p>

伽利略(Galileo)和托里切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所做的相關研究極大促進了溫度計和氣壓計的發(fā)展。這兩項于16和17世紀出現(xiàn)在意大利的發(fā)明對了解大氣和海洋至關重要。

18世紀中葉前,由于無法確定海上經度,人們對海洋的了解,尤其是對海流的測繪工作大大受阻。航海計時器發(fā)明后,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等人推動了海流測繪工作的發(fā)展。

1855年,被譽為“海洋學之父”的美國人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出版了《海洋物理學》(Physical Geography of the Sea);1872年,蘇格蘭人查爾斯·威維爾·湯姆森(Charles Wyville Thomson)開始了第一次挑戰(zhàn)者號遠征。這兩件事情標志了海洋學正式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xiàn)。

發(fā)展:大氣

1774年,皇家醫(yī)學會和農業(yè)協(xié)會(Royal Societies of Medicine and Agriculture)成員,法國氣候學家Abbé Louis Cotte出版了《氣象學論著》(Traité de météorologie[2])一書。該書被視為現(xiàn)代氣候學的最早著作之一。

然而,直到19世紀初,研究人員才開始深入探索大氣及其氣體成分。1824年,正在研究熱流數(shù)學分析[3]的讓·巴普蒂斯·約瑟夫·傅里葉(Baron 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首次在著作中提到溫室效應這一概念。這位來自弗朗什·孔泰大區(qū)的物理學家兼數(shù)學家提出了一種假設,即大氣層起到了絕緣保溫的作用,如果沒有它,地球將會成為一個冰球。

當時,人們并沒有完全理解溫室效應背后的大氣作用。1861年,當人們激烈討論冰期起源時,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繼任者——愛爾蘭物理學家兼冰川學家丁達爾(John Tyndall)發(fā)現(xiàn),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是水蒸氣,其次是二氧化碳[4]。這些氣體會吸收部分紅外輻射,其濃度的微小變化便會導致氣候變化。其實,美國發(fā)明家兼女權主義者芙特(Eunice Foote)在五年前也得出過類似結論。但她的研究并沒有得到廣泛傳播,自然而然也就被遺忘了[5]。

隨后,來自瑞典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萬特·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證明了碳循環(huán)和溫室效應的聯(lián)系,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會導致溫度的大幅上升[6]。根據他的計算,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平均溫度就會上升4℃至6℃,這與目前的估計相差無幾。令人遺憾的是,科學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接受二氧化碳對大氣的影響。除此之外,阿倫尼烏斯還提出,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應該歸因于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工業(yè)使用。只不過,他認為這是一則好消息——畢竟,未來人類不會再受冰河世紀的困擾。

進階:IPCC

最后,讓我們回到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提到了36次的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埃米爾·克拉佩龍(Emile Clapeyron,1799–1864)是一名巴黎工程師兼物理學家,他于1816至1818年間在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就讀,隨后前往國立杜埃高等礦業(yè)學院(école des Mines)深造。他在職業(yè)生涯早期極大推動了橋梁工程方面的相關進展。出于對鐵路的濃厚興趣,他開始研究并監(jiān)督蒸汽機的生產,并重點關注如何提高機車效率[7]。

如今被視為熱力學創(chuàng)始人的薩迪·卡諾(Sadi Carnot)在當時卻鮮為人知。卡諾去世后不久(年僅36歲),克拉佩龍意識到了卡諾工作的重要性,于是開始投身熱力學。他不僅大力推動了熱力學的發(fā)展,還降低了其復雜度??死妪?zhí)岢隽藷崃W第二定律和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nRT),并描述了單組分系統(tǒng)在相平衡時,氣壓隨溫度的變化率(克拉佩龍方程)。

“克勞修斯參考了克拉佩龍方程,并將其用于液-氣平衡中?!?/p>

幾年后,熱力學的另一位奠基人,普魯士的物理學家兼數(shù)學家魯?shù)婪颉た藙谛匏梗?822-1888)對熱力學第二定律進行了重新描述:“熱量總是自發(fā)地由高溫處向低溫處傳遞?!彼€提出了熵的概念。除了在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Zurich Polytechnic)以及柏林、維爾茨堡和波恩的大學從事教學活動外,克勞修斯還促成了不少19世紀物理學的重大發(fā)現(xiàn),并參考了其同時代的卡諾(Carnot)、焦耳(Joule)、開爾文(Kelvin)和克拉佩龍的研究成果。正是克勞修斯參考了克拉佩龍方程,并將其用于液-氣平衡中[8]。

展望: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

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對于研究氣候變化至關重要。據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所示,氣溫每上升1°C,大氣濕度就會增加約7%,即在全球范圍內增加1%-3%左右的降水。簡而言之,該公式有助于我們理解云、雨、雪的形成,并預測極端天氣事件,如降水頻率和年度最大降水量的增加、風速變化、洪澇等。此外,濕度上升相當于水蒸氣質量增加,從而加劇溫室效應,形成正反饋循環(huán)。

因此,在全球層面,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是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有效工具。而區(qū)域層面則將視地方條件而定,這一點與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在研究拉美地區(qū)不同氣候條件時得到的結論不謀而合。

Annalisa Plaitano

參考資料:

1.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

2.https://gallica.bnf.fr/blog/30112015/lhistoire-de-la-climatologie

3.http://perso.ens-lyon.fr/patrick.flandrin/ Fourier250/Dufresne-lamet-2006–1.pdf

4.https://planet-terre.ens-lyon.fr/ressource/ histoire-effet-de-serre.xml

5.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nr.2020.0031

6.Comprendre le changement climatique de Lawrence M. Krauss, publisher H&O science

7.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6489450f/f291.item

8.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0904514_From_the_ Arrhenius_to_the_Clausius-Clapeyron_Equation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