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困在算法里的網文,2000萬人寫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兒》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困在算法里的網文,2000萬人寫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兒》

高度商業(yè)化的邏輯下,爆款網文層出不窮,卻來得快去得也快。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文|豹變 葉丹璇

編輯|張子睿

「核心提示」

從2006年開始,到2009年成稿,當前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已經有10多年。在這10多年時間里,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上網人的人越來越多,從事網絡文學的作者也是水漲船高,有2000萬人從事網絡文學創(chuàng)造,讀者也超過5億。但迄今為止,依然沒有一篇作品能超過《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力和地位。

網絡文學用戶群體正前所未有地龐大。

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總規(guī)模達到5.02億,占網民總數的48.6%,讀者數量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作者的數量也一同水漲船高。閱文集團發(fā)布的《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顯示,中國有超過2000萬人在從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

提到網絡文學,繞不開的《明朝那些事兒》這篇網絡文學初代作品,從2006年開始下筆,到2009年成稿,當前明月的這篇神作問世已經有10多年。在這10多年時間里,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網絡文學也越來越興盛,并形成了商業(yè)生態(tài)。

與時下爆款網文普遍“短命”不同的是,《明朝那些事兒》一直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根據麥可思研究發(fā)布的2021年高校圖書館借閱數據調查中,2006年起從天涯社區(qū)連載起家的《明朝那些事兒》在數個大學的榜單中都長期占據首位。

然而,隨著網文的聲量愈發(fā)壯大,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經典厚重的網文作品卻不再出現。

一部網絡文學進化史

從論壇時代到今天,閱讀網文的介質已經到了小小的一方手機屏幕上。不過,網絡文學花了十數年的時間,依然無法摘掉“粗制濫造”、“快餐文學”的這樣的標簽或偏見。無論是在官方還是民間的評價體系中,網絡文學的藝術價值上天然地比嚴肅文學矮上一頭。

陳霖第一次接觸網文是高中時與同學結伴去網吧上網。2006年,同學告訴他有一個流行的論壇叫做天涯,上面有很多好玩的內容。于是,他在天涯論壇上摸索時點進了當時紅極一時的《鬼吹燈》連載。

陳霖坦言自己在接觸《鬼吹燈》以前,對文字閱讀并不感興趣,但那天他在網吧安靜地坐了大半天,看得如癡如醉。盡管看網文是一件“難登大雅之堂”的事,卻陰差陽錯點亮了陳霖此后的閱讀興趣。

2006年是網絡文學初次以橫空出世的姿態(tài)走入大眾視野的一年。因為這一年里,懸疑民俗小說《鬼吹燈》和歷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的雛形幾乎同時在天涯社區(qū)走紅。

初代的網絡文學多與這兩部經典作品一樣,與傳統文學的界限并不十分涇渭分明。作者和讀者以單純的興趣和熱情驅動和集結,文字和情節(jié)以最原始、自由的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也正因如此,網文作者鮮有以此業(yè)為生的。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開始連載此系列,就是因為他在論壇上沒有找到關于明朝歷史有價值的討論,于是開始自己寫作。

無獨有偶,《鬼吹燈》的作者天下霸唱開始寫作的契機,則是因為當時的女友愛聽鬼怪故事。這種無心插柳的行為,卻意外開啟了中國網絡文學的一個盛世。

《明朝那些事兒》從問世起,就一直在通俗史學讀物的暢銷榜上,迄今版稅收入已達4000余萬,作者當年明月也憑此連年躋身中國作家富豪榜。

《鬼吹燈》則將網絡文學的影視化推到了臺前,全書總共八卷,近年來影視作品對其的改編卻多達十余部。

然而,網絡文學根植于互聯網這片沃土中,它的迭代也和互聯網的演化速度一樣,快得驚人。如今“網文”概念的發(fā)展和無限細化,自然而然地讓網文與初代的網絡文學出現了分野。

“網文”不再泛指首發(fā)于互聯網的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而是出現了屬于自己的分類和內涵。如今的“網文”,更接近于文學研究定義中的“類型文學”,其題材通常具備一定的明顯特征,受眾也相對固定,是通俗讀物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外延。

陳霖自詡為網文閱讀界的“活化石”。陳霖從論壇、貼吧追網文,轉移到簽約-收費制的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上。

晉江文學城、起點中文網等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基本都推行VIP收費閱讀制度。

陳霖是起點中文網的十年老用戶,他清晰地感覺到,從這些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的體量開始壯大、發(fā)展走上正軌之后,網絡文學的生態(tài)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

陳霖說:“過去在論壇追更的時候,是優(yōu)質內容等著我們去發(fā)掘,平臺只承擔最基礎的信息交互功能。點擊量高的帖子必然是神作,可以放心‘入坑’。而現在的網文摻雜了平臺、簽約作者等的利益,引流的依據不再是單一的小說質量?!?/p>

愈發(fā)成熟的網文生態(tài)

隨著網文的發(fā)展壯大,也催生了以閱文集團為代表的付費小說平臺。

此類付費小說平臺主要的盈利點就是閱讀付費。以閱文集團為例,平臺與大量的作者簽約,作者提供內容,閱文負責出售網文。此模式是目前的網文市場應用最廣泛的一類,通過部分免費,付費解鎖之后的VIP章節(jié)的方式吸引讀者。其核心競爭力在于簽約作者本身的吸引力,通過作者吸引一部分有粘性的粉絲付費。

與簽約作者共享版權的網文平臺也試圖在影視化這塊最炙手可熱的蛋糕上分一杯羹。近年來,網文改編的動漫、影視、游戲等給平臺和作者帶來可觀的二次收益。網絡作家流瀲紫創(chuàng)作的《后宮·甄嬛傳》在2011年被翻拍成同名電視劇,直到今天,《甄嬛傳》依然是優(yōu)酷的熱播劇集,每天仍有數十萬人在“過情關”。

根據晉江文學城公開的《簽約作者福利體系》顯示,合同約定影視化版權出售后,平臺和作者各分成50%,而晉江愿意為符合要求的作者最高讓利至20%。

根據ALEXA公開對外數據顯示,在訪問晉江的國內用戶中,有67%以上來自上海、北京、臺北、香港、廣州等經濟活躍的一線城市。其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占到很大比重,海外用戶流量比重超過25%。這些具有旺盛消費能力的固定人群,是付費小說平臺制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除了固定的目標消費人群以外,大量簽約作者也是付費內容平臺傲立不倒的底氣。

根據閱文集團發(fā)布的《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顯示,網絡文學作者中年輕人占據著絕對主力。95后的作者在閱文作家里占比超過36%,90后和85后也分別占26.4%和19.3%,這些年輕、活力四射的作者群體給網文生態(tài)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95后楊雨就是這個龐大作者群體中的一員,她從2017年開始在晉江文學城連載小說,在為愛發(fā)電般堅持了半年之后,積攢了一定數量的忠實讀者。她的作品被晉江的編輯看中,主動聯系她是否有意愿成為晉江的簽約作者。

楊雨在簽約成功的那天,發(fā)了一條朋友圈,配文是:“接近夢想的一小步?!睏钣暾f,晉江對簽約作者的更新要求并不算太高,每月最低更新4章,每章不低于3000字即可。她也因此能在大學的課業(yè)之余維持正常頻率的更新。不過,成為簽約作者的五年內,她的所有小說作品都歸晉江代理,不可以在其他網站發(fā)布。

楊雨只是晉江文學城龐大的作者池中的一人。像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城這樣付費小說平臺,在經年累月的積累中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簽約作者。

楊雨成為簽約作者之后,身邊的親友偶爾會用那些靠著作品影視化改編實現財富自由的頭部作家來激勵她。楊雨苦笑一聲,說,“那些只是剛簽約第一天會做的美夢?!?/p>

晉江文學城的VIP稿費一個讀者閱讀千字有三分錢,只有簽約作者才能參與分成VIP稿費,根據讀者閱讀終端的不同,平臺和作者的分成大約在四六到五五分之間。

由于之前有一定讀者積累,楊雨雖然更新的比較佛系,每個月也有幾千元收入,但想靠寫網文賺錢,還是要寄希望于一朝成名,因為“默默碼字的收益甚至跑不贏熬夜更新花得電費”。她自嘲說。

也許正因為此,將網文作為主業(yè)的作者并不多。《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顯示,很多網文作者在自己的主業(yè)和寫小說這一副業(yè)之中自如切換。網文作家的主業(yè)五花八門:學生、醫(yī)生、警察、工程師、律師等。

楊雨和很多簽約作者一樣,沒有將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當成自己的主業(yè)。從一所211大學的會計系畢業(yè)以后,楊雨進入一家外企做財務工作,用閑暇時間更新自己的小說。

困在商業(yè)系統里的網文

網絡文學的繁榮,也折射到微博、豆瓣小組等社交平臺網文愛好群體的活躍上。

微博上許多頭部的推文博主粉絲量一般在100萬左右,但一般具有極高的粉絲粘性,每天都有人在博主的微博評論下面求某一特定類型或人設的網文,也永遠不乏熱心的讀者分享交流閱讀體驗。

豆瓣小組“小說打分器”則更加像一個去中心化的討論社群。在這些關于網文的討論里,文筆和劇情的占比并不算大,討論重心更多地聚焦在主人公的人設和梗概情節(jié)的設定上?!?/p>

讀網文就是要“爽”是大部分網文讀者的共識。

劉玥對《豹變》坦承,對“爽”的追求是網文閱讀給讀者拋來的“誘餌”,它提供了嚴肅文學所鮮見的“爽感”,憑借這種區(qū)別于現實世界故事的輕松,將讀者留在網文消費的循環(huán)里。

陳星星是一所985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生,也是多年網絡文學的深度讀者,她的畢業(yè)論文選題就與網文消費有關。

包括陳星星自己在內,她接觸到的網文讀者幾乎都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網文閱讀和其他更為嚴肅的閱讀是涇渭分明的。讀者不再在閱讀過程中對知識增量抱有期待,而是希望鉆入自己喜歡的人設和情節(jié)里,短暫地逃離現實生活。這也是她們自發(fā)形成了一個如此高粘性的興趣社群的源發(fā)驅動力:希望閱讀網文像購物一樣,精準“排雷”和“種草”。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曾將類型文學定義為,通俗文學作品經過文化背景和題材上的細分篩選,具有一定模式化來滿足特定興趣群體的一種文學類型。在這種定義下,網文無疑是類型文學最突出鮮明的一種延伸。

B站網文吐槽博主“拉草莓的冬瓜”的意外走紅,就是因為她在視頻里吐槽晉江熱門榜上的“紅眼掐腰給命文學”,從此開啟了她的小說吐槽系列視頻創(chuàng)作。

“紅眼掐腰給命文學”是對這類霸道總裁文小說的戲稱,因為臉譜化的男主人公們都喜歡“紅著眼睛掐住”女主人公的腰,低沉地說出經典臺詞“回到我身邊,(我的)命都給你”而得名。

在“拉草莓的冬瓜”小說吐槽系列視頻里,觀眾不難發(fā)現,當下的熱門網文已經呈現高度套路化和流水線的特點。同一個類型和人設的網文小說里,連描述主人公外貌和動作的詞匯和句子都高度雷同,共性之顯著引起了彈幕網友的巨大共鳴。

陳霖惋惜于當下的網文市場佳作難尋。相較他剛剛接觸網文的時候,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和讀者的交互不再是純粹的興趣交流,讀者的評價和喜好直接會轉化為數據,最終反應在作者的業(yè)績上。

陳星星也開始反思,“三觀黨”和“排雷”式的投票權是否限制了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邊界。讀者喜歡什么,創(chuàng)作者就堆砌什么元素,反而是試圖靠近傳統文學寫作的作者往往得不到平臺流量的傾斜。

當用戶擁有了選擇內容的權限之后,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就將作者變成了揣摩用戶喜好的算法。算法沒有價值觀,但優(yōu)秀的文學必然有自己的價值觀。

以《明朝那些事兒》為代表的論壇連載作品無疑開啟了中國網絡文學的黃金時代,陳星星也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體系化的商業(yè)模式給網文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回報,使他們免受“為愛發(fā)電”之困窘,卻也同時遮蔽了網絡文學最初那一點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

陳星星感到困惑,高度商業(yè)化的邏輯下,爆款網文層出不窮,卻來得快去得也快,再也沒有一本書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有著強大生命力,能夠有持續(xù)觸及讀者內心的力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困在算法里的網文,2000萬人寫不出一部《明朝那些事兒》

高度商業(yè)化的邏輯下,爆款網文層出不窮,卻來得快去得也快。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文|豹變 葉丹璇

編輯|張子睿

「核心提示」

從2006年開始,到2009年成稿,當前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已經有10多年。在這10多年時間里,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上網人的人越來越多,從事網絡文學的作者也是水漲船高,有2000萬人從事網絡文學創(chuàng)造,讀者也超過5億。但迄今為止,依然沒有一篇作品能超過《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力和地位。

網絡文學用戶群體正前所未有地龐大。

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總規(guī)模達到5.02億,占網民總數的48.6%,讀者數量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作者的數量也一同水漲船高。閱文集團發(fā)布的《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顯示,中國有超過2000萬人在從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

提到網絡文學,繞不開的《明朝那些事兒》這篇網絡文學初代作品,從2006年開始下筆,到2009年成稿,當前明月的這篇神作問世已經有10多年。在這10多年時間里,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網絡文學也越來越興盛,并形成了商業(yè)生態(tài)。

與時下爆款網文普遍“短命”不同的是,《明朝那些事兒》一直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根據麥可思研究發(fā)布的2021年高校圖書館借閱數據調查中,2006年起從天涯社區(qū)連載起家的《明朝那些事兒》在數個大學的榜單中都長期占據首位。

然而,隨著網文的聲量愈發(fā)壯大,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經典厚重的網文作品卻不再出現。

一部網絡文學進化史

從論壇時代到今天,閱讀網文的介質已經到了小小的一方手機屏幕上。不過,網絡文學花了十數年的時間,依然無法摘掉“粗制濫造”、“快餐文學”的這樣的標簽或偏見。無論是在官方還是民間的評價體系中,網絡文學的藝術價值上天然地比嚴肅文學矮上一頭。

陳霖第一次接觸網文是高中時與同學結伴去網吧上網。2006年,同學告訴他有一個流行的論壇叫做天涯,上面有很多好玩的內容。于是,他在天涯論壇上摸索時點進了當時紅極一時的《鬼吹燈》連載。

陳霖坦言自己在接觸《鬼吹燈》以前,對文字閱讀并不感興趣,但那天他在網吧安靜地坐了大半天,看得如癡如醉。盡管看網文是一件“難登大雅之堂”的事,卻陰差陽錯點亮了陳霖此后的閱讀興趣。

2006年是網絡文學初次以橫空出世的姿態(tài)走入大眾視野的一年。因為這一年里,懸疑民俗小說《鬼吹燈》和歷史故事《明朝那些事兒》系列的雛形幾乎同時在天涯社區(qū)走紅。

初代的網絡文學多與這兩部經典作品一樣,與傳統文學的界限并不十分涇渭分明。作者和讀者以單純的興趣和熱情驅動和集結,文字和情節(jié)以最原始、自由的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也正因如此,網文作者鮮有以此業(yè)為生的。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開始連載此系列,就是因為他在論壇上沒有找到關于明朝歷史有價值的討論,于是開始自己寫作。

無獨有偶,《鬼吹燈》的作者天下霸唱開始寫作的契機,則是因為當時的女友愛聽鬼怪故事。這種無心插柳的行為,卻意外開啟了中國網絡文學的一個盛世。

《明朝那些事兒》從問世起,就一直在通俗史學讀物的暢銷榜上,迄今版稅收入已達4000余萬,作者當年明月也憑此連年躋身中國作家富豪榜。

《鬼吹燈》則將網絡文學的影視化推到了臺前,全書總共八卷,近年來影視作品對其的改編卻多達十余部。

然而,網絡文學根植于互聯網這片沃土中,它的迭代也和互聯網的演化速度一樣,快得驚人。如今“網文”概念的發(fā)展和無限細化,自然而然地讓網文與初代的網絡文學出現了分野。

“網文”不再泛指首發(fā)于互聯網的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而是出現了屬于自己的分類和內涵。如今的“網文”,更接近于文學研究定義中的“類型文學”,其題材通常具備一定的明顯特征,受眾也相對固定,是通俗讀物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外延。

陳霖自詡為網文閱讀界的“活化石”。陳霖從論壇、貼吧追網文,轉移到簽約-收費制的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上。

晉江文學城、起點中文網等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基本都推行VIP收費閱讀制度。

陳霖是起點中文網的十年老用戶,他清晰地感覺到,從這些原創(chuàng)文學門戶網站的體量開始壯大、發(fā)展走上正軌之后,網絡文學的生態(tài)也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

陳霖說:“過去在論壇追更的時候,是優(yōu)質內容等著我們去發(fā)掘,平臺只承擔最基礎的信息交互功能。點擊量高的帖子必然是神作,可以放心‘入坑’。而現在的網文摻雜了平臺、簽約作者等的利益,引流的依據不再是單一的小說質量?!?/p>

愈發(fā)成熟的網文生態(tài)

隨著網文的發(fā)展壯大,也催生了以閱文集團為代表的付費小說平臺。

此類付費小說平臺主要的盈利點就是閱讀付費。以閱文集團為例,平臺與大量的作者簽約,作者提供內容,閱文負責出售網文。此模式是目前的網文市場應用最廣泛的一類,通過部分免費,付費解鎖之后的VIP章節(jié)的方式吸引讀者。其核心競爭力在于簽約作者本身的吸引力,通過作者吸引一部分有粘性的粉絲付費。

與簽約作者共享版權的網文平臺也試圖在影視化這塊最炙手可熱的蛋糕上分一杯羹。近年來,網文改編的動漫、影視、游戲等給平臺和作者帶來可觀的二次收益。網絡作家流瀲紫創(chuàng)作的《后宮·甄嬛傳》在2011年被翻拍成同名電視劇,直到今天,《甄嬛傳》依然是優(yōu)酷的熱播劇集,每天仍有數十萬人在“過情關”。

根據晉江文學城公開的《簽約作者福利體系》顯示,合同約定影視化版權出售后,平臺和作者各分成50%,而晉江愿意為符合要求的作者最高讓利至20%。

根據ALEXA公開對外數據顯示,在訪問晉江的國內用戶中,有67%以上來自上海、北京、臺北、香港、廣州等經濟活躍的一線城市。其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占到很大比重,海外用戶流量比重超過25%。這些具有旺盛消費能力的固定人群,是付費小說平臺制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除了固定的目標消費人群以外,大量簽約作者也是付費內容平臺傲立不倒的底氣。

根據閱文集團發(fā)布的《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顯示,網絡文學作者中年輕人占據著絕對主力。95后的作者在閱文作家里占比超過36%,90后和85后也分別占26.4%和19.3%,這些年輕、活力四射的作者群體給網文生態(tài)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95后楊雨就是這個龐大作者群體中的一員,她從2017年開始在晉江文學城連載小說,在為愛發(fā)電般堅持了半年之后,積攢了一定數量的忠實讀者。她的作品被晉江的編輯看中,主動聯系她是否有意愿成為晉江的簽約作者。

楊雨在簽約成功的那天,發(fā)了一條朋友圈,配文是:“接近夢想的一小步?!睏钣暾f,晉江對簽約作者的更新要求并不算太高,每月最低更新4章,每章不低于3000字即可。她也因此能在大學的課業(yè)之余維持正常頻率的更新。不過,成為簽約作者的五年內,她的所有小說作品都歸晉江代理,不可以在其他網站發(fā)布。

楊雨只是晉江文學城龐大的作者池中的一人。像起點中文網、晉江文學城這樣付費小說平臺,在經年累月的積累中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簽約作者。

楊雨成為簽約作者之后,身邊的親友偶爾會用那些靠著作品影視化改編實現財富自由的頭部作家來激勵她。楊雨苦笑一聲,說,“那些只是剛簽約第一天會做的美夢?!?/p>

晉江文學城的VIP稿費一個讀者閱讀千字有三分錢,只有簽約作者才能參與分成VIP稿費,根據讀者閱讀終端的不同,平臺和作者的分成大約在四六到五五分之間。

由于之前有一定讀者積累,楊雨雖然更新的比較佛系,每個月也有幾千元收入,但想靠寫網文賺錢,還是要寄希望于一朝成名,因為“默默碼字的收益甚至跑不贏熬夜更新花得電費”。她自嘲說。

也許正因為此,將網文作為主業(yè)的作者并不多。《2021網絡文學作家畫像》顯示,很多網文作者在自己的主業(yè)和寫小說這一副業(yè)之中自如切換。網文作家的主業(yè)五花八門:學生、醫(yī)生、警察、工程師、律師等。

楊雨和很多簽約作者一樣,沒有將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當成自己的主業(yè)。從一所211大學的會計系畢業(yè)以后,楊雨進入一家外企做財務工作,用閑暇時間更新自己的小說。

困在商業(yè)系統里的網文

網絡文學的繁榮,也折射到微博、豆瓣小組等社交平臺網文愛好群體的活躍上。

微博上許多頭部的推文博主粉絲量一般在100萬左右,但一般具有極高的粉絲粘性,每天都有人在博主的微博評論下面求某一特定類型或人設的網文,也永遠不乏熱心的讀者分享交流閱讀體驗。

豆瓣小組“小說打分器”則更加像一個去中心化的討論社群。在這些關于網文的討論里,文筆和劇情的占比并不算大,討論重心更多地聚焦在主人公的人設和梗概情節(jié)的設定上?!?/p>

讀網文就是要“爽”是大部分網文讀者的共識。

劉玥對《豹變》坦承,對“爽”的追求是網文閱讀給讀者拋來的“誘餌”,它提供了嚴肅文學所鮮見的“爽感”,憑借這種區(qū)別于現實世界故事的輕松,將讀者留在網文消費的循環(huán)里。

陳星星是一所985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生,也是多年網絡文學的深度讀者,她的畢業(yè)論文選題就與網文消費有關。

包括陳星星自己在內,她接觸到的網文讀者幾乎都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網文閱讀和其他更為嚴肅的閱讀是涇渭分明的。讀者不再在閱讀過程中對知識增量抱有期待,而是希望鉆入自己喜歡的人設和情節(jié)里,短暫地逃離現實生活。這也是她們自發(fā)形成了一個如此高粘性的興趣社群的源發(fā)驅動力:希望閱讀網文像購物一樣,精準“排雷”和“種草”。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曾將類型文學定義為,通俗文學作品經過文化背景和題材上的細分篩選,具有一定模式化來滿足特定興趣群體的一種文學類型。在這種定義下,網文無疑是類型文學最突出鮮明的一種延伸。

B站網文吐槽博主“拉草莓的冬瓜”的意外走紅,就是因為她在視頻里吐槽晉江熱門榜上的“紅眼掐腰給命文學”,從此開啟了她的小說吐槽系列視頻創(chuàng)作。

“紅眼掐腰給命文學”是對這類霸道總裁文小說的戲稱,因為臉譜化的男主人公們都喜歡“紅著眼睛掐住”女主人公的腰,低沉地說出經典臺詞“回到我身邊,(我的)命都給你”而得名。

在“拉草莓的冬瓜”小說吐槽系列視頻里,觀眾不難發(fā)現,當下的熱門網文已經呈現高度套路化和流水線的特點。同一個類型和人設的網文小說里,連描述主人公外貌和動作的詞匯和句子都高度雷同,共性之顯著引起了彈幕網友的巨大共鳴。

陳霖惋惜于當下的網文市場佳作難尋。相較他剛剛接觸網文的時候,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和讀者的交互不再是純粹的興趣交流,讀者的評價和喜好直接會轉化為數據,最終反應在作者的業(yè)績上。

陳星星也開始反思,“三觀黨”和“排雷”式的投票權是否限制了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邊界。讀者喜歡什么,創(chuàng)作者就堆砌什么元素,反而是試圖靠近傳統文學寫作的作者往往得不到平臺流量的傾斜。

當用戶擁有了選擇內容的權限之后,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就將作者變成了揣摩用戶喜好的算法。算法沒有價值觀,但優(yōu)秀的文學必然有自己的價值觀。

以《明朝那些事兒》為代表的論壇連載作品無疑開啟了中國網絡文學的黃金時代,陳星星也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體系化的商業(yè)模式給網文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回報,使他們免受“為愛發(fā)電”之困窘,卻也同時遮蔽了網絡文學最初那一點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

陳星星感到困惑,高度商業(yè)化的邏輯下,爆款網文層出不窮,卻來得快去得也快,再也沒有一本書像《明朝那些事兒》一樣有著強大生命力,能夠有持續(xù)觸及讀者內心的力量。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