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去年虧損近3億、股價一路下跌,呷哺呷哺的寒冬來臨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去年虧損近3億、股價一路下跌,呷哺呷哺的寒冬來臨

呷哺呷哺正陷入低谷。

文|龔進輝

昨天,呷哺呷哺發(fā)布盈利預警顯示,預期2021年營收約為61.5億元,凈虧損約為2.75-2.95億元。對此,呷哺呷哺解釋稱,凈虧損的主要原因包括全年關閉約230家餐廳導致的長期資產一次性虧損,以及因為部分餐廳經營業(yè)績下滑而導致的計提減值虧損。

相比之下,呷哺呷哺2020年業(yè)績還算過得去,營收為54.55億元、凈利潤為183.70萬元。不難看出,呷哺呷哺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這也是其多年來首次出現(xiàn)虧損,不僅面子上掛不住,還明確傳遞出一個危險信號,即寒冬已來臨、正陷入低谷。

資料顯示,呷哺呷哺于1998年創(chuàng)立于北京,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其開創(chuàng)吧臺式火鍋餐飲業(yè)態(tài),即吧臺式就餐形式和傳統(tǒng)火鍋的結合,目前主要有呷哺呷哺火鍋、湊湊和調味品三大業(yè)務。其中,呷哺呷哺火鍋扮演營收擔當?shù)闹匾巧浒l(fā)展的好與壞,直接決定呷哺呷哺的基本面,影響十分深遠。

眾所周知,呷哺呷哺主打“一人一鍋”,精準定位于“快餐火鍋”,憑借這種短平快的小火鍋模式迅速躥紅,深受年輕人歡迎,奠定其長達10余年的高速增長,江湖地位顯赫。不過,從2015年開始,呷哺呷哺小火鍋模式便逐漸呈現(xiàn)疲軟態(tài)勢。

在我看來,呷哺呷哺表現(xiàn)愈發(fā)疲軟,除了與火鍋市場競爭加劇有關之外,問題更多出在自己身上。小火鍋的特點是翻臺率高,但客單價低,在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盈利壓力陡增在所難免,2018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那一年,呷哺呷哺凈利潤為4.62億元,同比增長10%。

在此之前,2015-2017年,呷哺呷哺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86.52%、39.92%、14.13%。在此之后,2019-2020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88億元、183.70萬元,2021年更是慘不忍睹,預計凈虧損近3億元,連續(xù)3年下滑,且扭贏為虧,代表呷哺呷哺的日子并不好過。

財務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問題。在經歷2015年爆發(fā)式增長后,呷哺呷哺凈利潤增長乏力困境愈發(fā)凸顯,轉型勢在必行。為此,2017年,呷哺呷哺推出“輕正餐”,試圖以“火鍋茶飲”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說白了就是漲價,希望借此來提升整體客單價。

不過,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有用戶吐槽道,兩人一頓150元根本吃不飽,服務員還愛搭不理,價格攀升、品質下降讓人累覺不愛,導致一些追求快捷、高性價比的用戶流失。當平價火鍋不再便宜,呷哺呷哺獲客面臨嚴峻挑戰(zhàn),進而拖累翻臺率。它曾是呷哺呷哺引以為傲的經營指標,如今卻一路下跌。

2017-2020年,呷哺呷哺翻臺率分別為3.3、2.8、2.6、2.3,從未反彈。即便呷哺呷哺頗有心機地重新定義翻臺率,每一筆與堂食顧客平均消費對等金額的外賣訂單,都被視為堂食顧客的一次翻臺,美其名曰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湊湊外送銷售。即便如此,2020年湊湊翻臺率僅為2.5,低于2019年的2.9,這就尷尬了。

種種跡象表明,呷哺呷哺的小火鍋生意不香了,在2021年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2021年堪稱呷哺呷哺的大變動之年,創(chuàng)始人賀光啟重回CEO之位后,便宣布關閉200多家虧損門店。而呷哺呷哺官方把大規(guī)模關閉虧損門店歸咎于前管理團隊選址失誤,并強調未來選址會更加謹慎。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呷哺呷哺前行政總裁趙怡,她真夠慘的,先被解除行政總裁職務,后兩次被罷免執(zhí)行董事之職。不過,刻意甩鍋給趙怡并不能拯救呷哺呷哺,一大實錘便是其股價一蹶不振。在去年2月股價達到27港元的峰值后,便不斷走低,去年7月跌到7港元,如今更是跌到只剩區(qū)區(qū)3.76港元,真是慘不忍睹!

呷哺呷哺能否走出當前困境?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我不得而知,時間終將給出答案。不過,呷哺呷哺在開店態(tài)度上的前后不一,這一謎之操作讓人十分費解。去年,賀光啟重掌大權并宣布關店后表示,“今年(指2021年)年底前,原則上不再考慮(呷哺呷哺)的開店動作”。

但實際上,2021年呷哺呷哺在大規(guī)模關店的同時,旗下呷哺呷哺火鍋和湊湊均新開了不少門店。2022年,呷哺呷哺開店節(jié)奏依舊停不下來,將繼續(xù)新開156家門店,未來3年呷哺呷哺火鍋計劃新增至少500家門店,湊湊則以每年新增80到10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

在我看來,就算呷哺呷哺汲取過去的選址教訓,更加科學、謹慎,也未必能輕易避免單店出現(xiàn)經營虧損。原因很簡單,選址更多是對應客流量,客流量固然重要,但只是門店經營的指標之一,客單價、翻臺率等指標同樣非常重要。目前來看,我并未看到呷哺呷哺在提升兩大指標上有所作為。

據(jù)我觀察,除了大規(guī)模關店之外,去年呷哺呷哺還有兩個大動作:推出高性價比菜單、進軍南方市場。前者代表其正回歸原有的平價火鍋模式,試圖在競爭激烈的火鍋市場,更好地留住對價格敏感的年輕人,但客單價注定很難上得去。

后者代表呷哺呷哺有意開疆辟土,將南方市場打造成新的業(yè)績增長點。不過,南方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于食材、供應鏈、服務質量等要求更高,無形中對呷哺呷哺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才會在上海設立第二管理總部,從而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顯然,其在短期內無法成氣候,當務之急是先在南方市場站穩(wěn)腳跟。

事實上,呷哺呷哺舉步維艱,只是廣大餐飲企業(yè)在疫情期間生存現(xiàn)狀的縮影。除此之外,海底撈的日子也不好過,火鍋巨頭尚且如此,其他中小玩家更是在艱難求生。我認為,餐飲企業(yè)想要熬過寒冬迎來春暖花開,不僅要寄希望于全國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得當,更要從自我變革中尋找新機會。

比如,走多品牌發(fā)展道路、從線上外賣要增量、試水種草營銷等,探索更多可能性,通過不斷試錯,來發(fā)掘可行之道。做餐飲不易,呷哺呷哺且行且珍惜!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呷哺呷哺

3.1k
  • 港股餐飲股漲幅持續(xù)擴大,海倫司漲超30%,呷哺呷哺漲超20%
  • 呷哺呷哺:上半年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2.73億元,湊湊銷售額同比減少28.3%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去年虧損近3億、股價一路下跌,呷哺呷哺的寒冬來臨

呷哺呷哺正陷入低谷。

文|龔進輝

昨天,呷哺呷哺發(fā)布盈利預警顯示,預期2021年營收約為61.5億元,凈虧損約為2.75-2.95億元。對此,呷哺呷哺解釋稱,凈虧損的主要原因包括全年關閉約230家餐廳導致的長期資產一次性虧損,以及因為部分餐廳經營業(yè)績下滑而導致的計提減值虧損。

相比之下,呷哺呷哺2020年業(yè)績還算過得去,營收為54.55億元、凈利潤為183.70萬元。不難看出,呷哺呷哺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這也是其多年來首次出現(xiàn)虧損,不僅面子上掛不住,還明確傳遞出一個危險信號,即寒冬已來臨、正陷入低谷。

資料顯示,呷哺呷哺于1998年創(chuàng)立于北京,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其開創(chuàng)吧臺式火鍋餐飲業(yè)態(tài),即吧臺式就餐形式和傳統(tǒng)火鍋的結合,目前主要有呷哺呷哺火鍋、湊湊和調味品三大業(yè)務。其中,呷哺呷哺火鍋扮演營收擔當?shù)闹匾巧浒l(fā)展的好與壞,直接決定呷哺呷哺的基本面,影響十分深遠。

眾所周知,呷哺呷哺主打“一人一鍋”,精準定位于“快餐火鍋”,憑借這種短平快的小火鍋模式迅速躥紅,深受年輕人歡迎,奠定其長達10余年的高速增長,江湖地位顯赫。不過,從2015年開始,呷哺呷哺小火鍋模式便逐漸呈現(xiàn)疲軟態(tài)勢。

在我看來,呷哺呷哺表現(xiàn)愈發(fā)疲軟,除了與火鍋市場競爭加劇有關之外,問題更多出在自己身上。小火鍋的特點是翻臺率高,但客單價低,在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盈利壓力陡增在所難免,2018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那一年,呷哺呷哺凈利潤為4.62億元,同比增長10%。

在此之前,2015-2017年,呷哺呷哺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86.52%、39.92%、14.13%。在此之后,2019-2020年其凈利潤分別為2.88億元、183.70萬元,2021年更是慘不忍睹,預計凈虧損近3億元,連續(xù)3年下滑,且扭贏為虧,代表呷哺呷哺的日子并不好過。

財務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問題。在經歷2015年爆發(fā)式增長后,呷哺呷哺凈利潤增長乏力困境愈發(fā)凸顯,轉型勢在必行。為此,2017年,呷哺呷哺推出“輕正餐”,試圖以“火鍋茶飲”組合來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說白了就是漲價,希望借此來提升整體客單價。

不過,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有用戶吐槽道,兩人一頓150元根本吃不飽,服務員還愛搭不理,價格攀升、品質下降讓人累覺不愛,導致一些追求快捷、高性價比的用戶流失。當平價火鍋不再便宜,呷哺呷哺獲客面臨嚴峻挑戰(zhàn),進而拖累翻臺率。它曾是呷哺呷哺引以為傲的經營指標,如今卻一路下跌。

2017-2020年,呷哺呷哺翻臺率分別為3.3、2.8、2.6、2.3,從未反彈。即便呷哺呷哺頗有心機地重新定義翻臺率,每一筆與堂食顧客平均消費對等金額的外賣訂單,都被視為堂食顧客的一次翻臺,美其名曰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湊湊外送銷售。即便如此,2020年湊湊翻臺率僅為2.5,低于2019年的2.9,這就尷尬了。

種種跡象表明,呷哺呷哺的小火鍋生意不香了,在2021年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2021年堪稱呷哺呷哺的大變動之年,創(chuàng)始人賀光啟重回CEO之位后,便宣布關閉200多家虧損門店。而呷哺呷哺官方把大規(guī)模關閉虧損門店歸咎于前管理團隊選址失誤,并強調未來選址會更加謹慎。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呷哺呷哺前行政總裁趙怡,她真夠慘的,先被解除行政總裁職務,后兩次被罷免執(zhí)行董事之職。不過,刻意甩鍋給趙怡并不能拯救呷哺呷哺,一大實錘便是其股價一蹶不振。在去年2月股價達到27港元的峰值后,便不斷走低,去年7月跌到7港元,如今更是跌到只剩區(qū)區(qū)3.76港元,真是慘不忍睹!

呷哺呷哺能否走出當前困境?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我不得而知,時間終將給出答案。不過,呷哺呷哺在開店態(tài)度上的前后不一,這一謎之操作讓人十分費解。去年,賀光啟重掌大權并宣布關店后表示,“今年(指2021年)年底前,原則上不再考慮(呷哺呷哺)的開店動作”。

但實際上,2021年呷哺呷哺在大規(guī)模關店的同時,旗下呷哺呷哺火鍋和湊湊均新開了不少門店。2022年,呷哺呷哺開店節(jié)奏依舊停不下來,將繼續(xù)新開156家門店,未來3年呷哺呷哺火鍋計劃新增至少500家門店,湊湊則以每年新增80到100家門店的速度擴張。

在我看來,就算呷哺呷哺汲取過去的選址教訓,更加科學、謹慎,也未必能輕易避免單店出現(xiàn)經營虧損。原因很簡單,選址更多是對應客流量,客流量固然重要,但只是門店經營的指標之一,客單價、翻臺率等指標同樣非常重要。目前來看,我并未看到呷哺呷哺在提升兩大指標上有所作為。

據(jù)我觀察,除了大規(guī)模關店之外,去年呷哺呷哺還有兩個大動作:推出高性價比菜單、進軍南方市場。前者代表其正回歸原有的平價火鍋模式,試圖在競爭激烈的火鍋市場,更好地留住對價格敏感的年輕人,但客單價注定很難上得去。

后者代表呷哺呷哺有意開疆辟土,將南方市場打造成新的業(yè)績增長點。不過,南方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對于食材、供應鏈、服務質量等要求更高,無形中對呷哺呷哺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才會在上海設立第二管理總部,從而實現(xiàn)精細化管理。顯然,其在短期內無法成氣候,當務之急是先在南方市場站穩(wěn)腳跟。

事實上,呷哺呷哺舉步維艱,只是廣大餐飲企業(yè)在疫情期間生存現(xiàn)狀的縮影。除此之外,海底撈的日子也不好過,火鍋巨頭尚且如此,其他中小玩家更是在艱難求生。我認為,餐飲企業(yè)想要熬過寒冬迎來春暖花開,不僅要寄希望于全國各地疫情防控措施得當,更要從自我變革中尋找新機會。

比如,走多品牌發(fā)展道路、從線上外賣要增量、試水種草營銷等,探索更多可能性,通過不斷試錯,來發(fā)掘可行之道。做餐飲不易,呷哺呷哺且行且珍惜!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