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權志龍:走出楚門,也走下神壇?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權志龍:走出楚門,也走下神壇?

楚門世界里的權志龍,正在走下神壇?

文 | 音樂先聲 Seven

編輯 | 范志輝

時隔小8年,權志龍久違地回歸歌手身份,僅僅一首先行曲《POWER》便在K-Pop掀起大浪。針對其新作產生的熱議,也不外乎是老生常談的“難聽”與否,出現不少新作不如過往作品的惋惜聲,甚至遭到了“江郎才盡”的質疑。

那么,權志龍這次的《POWER》到底成色如何?所謂唱到心趴上,是否只是粉絲自嗨?

時代濾鏡下的狂歡

事實上,歷經發(fā)歌一周,《POWER》所創(chuàng)下的流媒成績堪稱為今年最高點之一。

據統(tǒng)計,《POWER》在發(fā)行當日便達成空降韓國Melon榜單實時第一、Top100第二、首小時收聽突破8萬人及點贊突破2萬,均為今年發(fā)行歌曲最高紀錄;同時,最高收聽人數達到了突破52萬人,也因此拿下Melon Top100改版后首日收聽歷代第四。

不僅如此,該支單曲也在目前發(fā)行11天后仍然位居韓國Melon榜單前三,且為11月最高收聽單曲、2024年Melon第一個及唯一首日突破200萬流媒的歌曲,打破2023年BTS成員田柾國創(chuàng)下的Solo藝人歌曲首日最高流媒紀錄。而在中國內地的QQ音樂,《POWER》也賣出超60萬首,位居2024年單曲銷量第一。

然而,這一時隔近8年之久打響的回歸之作,在中韓兩地的流量與口碑卻并不似過往一般成正比。兩極分化的評價,更一度引發(fā)路人與粉絲之間的辯論不休,指向包括創(chuàng)作過時、吃老本紅利的爭議之聲更是甚囂塵上。

比如在韓國論壇,《POWER》被評價為“土里土氣”、“只聽這首歌的話,確實有10年前的感覺,如果不是一直堅持在創(chuàng)作的話,確實很難跟上新潮”、“完全是GD的感覺,但那時候流行的GD現在不流行了”等等。

從音樂層面來講,《POWER》之所以引起口碑爭議,“無聊”、“過時”是諸多聽眾提及的問題。B站UP主“阿張Ray Zhang”就指出,“一個采樣從頭到尾,一個鼓組從頭到尾,甚至連貝斯都沒去寫,編曲實在是太無聊了,人聲也無聊,主歌到副歌我覺得都挺無聊的”。

當然,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觀上的好聽與難聽都是基于個人審美、情感的偏移等多方面因素。就像根據權志龍在采訪中提及,新歌《POWER》概念為“諷刺當代媒體的影響力和力量”,而在諸多MV、歌詞的解讀中,也被拆解為致敬尼采、告別過去的自己、諷刺如今的K-Pop等不同隱喻。

有趣的是,在反擊“難聽”觀點時,粉絲群體也多以“概念吊打K-Pop”的觀點進行反擊。不過,評價歌手的音樂作品,音樂性才是重心所在,概念僅僅是幫助聽眾了解作品想要傳遞的內容,不應凌駕作品之上。

此外,即便早已在Spotify最大K-Pop播放列表獲得推薦位置,但相較于韓國本土和中國內地的火熱,《POWER》在Spotify首日為過濾流媒僅為破88萬,Spotify全球榜、日區(qū)甚至Apple Music全球榜、日區(qū)、美區(qū)等均未入榜。相比之下,同門師妹Rose與Bruno Mars的合作曲《APT.》卻在Spotify、Apple Music等全球性榜單穩(wěn)坐前列。

而《POWER》在Spotify、Apple Music等反映全球流媒收聽平臺的滑鐵盧,也令權志龍回歸之作的爭議愈加火上澆油。

有B站網友便指出,“海外K-Pop粉絲大多駐扎在此(Spotify),沒必要提這首歌是不是為闖美而寫,權志龍也早就有超過1130萬的列表(即推薦歌單),好聽不用說都會來聽的,事實證明二代的濾鏡太厚了,有人覺得不好聽很正常,沒必要按頭大家都認同所謂的‘韓流帝王’的”。

事實上,作為《韓國白皮書》認證的二代K-Pop登頂團BIGBANG的靈魂人物,權志龍在入伍、少曝光的狀態(tài)下,憑借著過去的音源口碑造就的時代濾鏡也不斷加厚。這種認為權志龍抑或二代高于一切代際K-Pop偶像的認知,也是將“權志龍們”抽象為了懷舊媒介。部分粉絲并非不愿面對“難聽”的評價,而是在懷舊情緒中將K-Pop的巔峰期與青春掛鉤,把自己看成了有意義的“參與者”。

在這種懷舊效應下,聽眾產生的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的反饋是必然的。

某種程度上,權志龍與周杰倫面臨的困境是一樣的。

到底是江郎才盡,還是時代變了?不論答案如何,結局都是被捧上了神壇,卻難再成神。

權志龍江郎才盡了嗎?

之于“權志龍江郎才盡”的討論,繞不開他和所在團體BIGBANG在K-Pop的輝煌以及其音樂風格的稀缺性。

將時間撥回到千禧年時期。當時,K-Pop男團普遍音源口碑弱于女團、銷量高于女團,而BIGBANG卻憑借新潮的曲風、造型和反映年輕人心聲的作品開辟了男團音源口碑之路,即便是團隊成員Solo作品也普遍有著韓國國民度頗高的“信聽”認證。

比如,BIGBANG是目前歷史上唯一至少有連續(xù)4張專輯有歌曲在韓國主要音源榜單獲得Perfect Kill的男團,除此之外達成該成就的也僅有女團(G)I-DLE。而根據代表國民性的韓國蓋洛普調查,BIGBANG的《謊言》以8%投票率位居“21世紀最受歡迎K-Pop歌曲”第七。哪怕是2024年,《紅霞》《狂放》《Bang Bang Bang》等歌曲仍然位居韓國KTV榜單前列。

對于內地聽眾而言,曾幾何時,BIGBANG在內地引發(fā)的杜海濤下跪事件、《Bang Bang Bang》《FANTASTIC BABY》響徹大街小巷等,都令BIGBANG在內地有著突破圈層的知名度。

而在2017年,根據騰訊音樂集團年度財報顯示,權志龍同名專輯在QQ音樂創(chuàng)下三天售出100萬的紀錄,BIGBANG、權志龍也是當年QQ音樂海外歌手播放量榜單TOP 10中唯二的K-Pop藝人。不僅如此,BIGBANG也位居QQ音樂創(chuàng)立以來歌手總榜登頂天數總榜第六,是前十名中唯一的海外藝人。

不可否認,權志龍、BIGBANG的音樂性、話題性等都曾是K-Pop中的頭部梯隊。

但在BIGBANG丑聞爭議頻發(fā)、入伍缺少曝光等因素影響下,組合的分崩離析也令即便未被李勝利、崔勝賢事件波及到的權志龍,在退伍后進入了“半退休”模式,鮮有曝光。再加上,歷經二代到五代,K-Pop工業(yè)化下高頻更新換代的偶像,也與時代濾鏡下二代團的“精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大眾對于二代尤其是BIGBANG、權志龍等擁有佳作口碑的音樂人的回歸,有了更為強烈的渴望與期待——饑餓感存在于K-Pop受眾之間。換句話說,當BIGBANG抑或是權志龍成了K-Pop的代表性符號之一,無論新作是何種口味,必然都會是能夠引發(fā)現象級關注的大事件。

在這種符號化的基礎上,粉絲群體也自然傾向于一昧造神“不敗的權志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被認證為韓國偶像制作人代表的權志龍,其在后期創(chuàng)作BIGBANG團體作品上,個人獨立風格也有所弱化,不斷向著所謂的“YG專屬味道”兼容。當然,這種屢試不爽的YG商業(yè)歌曲制作套路是經過大眾審美市場檢驗的“萬金油”,但其所引發(fā)的大眾審美疲勞,放在當下也不免被稱之為“土”。

可以說,這也影響著部分YG藝人風格的奠定,甚至是音樂作品的格局,比如來到六代團運營時期的YG,便難以再出現膾炙人口的名曲,音樂榜單not in更是成了常態(tài)。

畢竟,相比于千禧年時期,如今的流行樂壇尤其是K-Pop音樂處于創(chuàng)新審美時代——即便不符合大眾審美,也要求有創(chuàng)新性。因此,權志龍的新作被指“難聽”,既有著YG風格承襲所帶來的限制,也有不同世代聽眾預期的落差。

不過,這也可以看成是他對現今猛按加速鍵的創(chuàng)新K-Pop歌曲架構的“不適”反擊。

另一方面,對于權志龍來說,實際上也面臨著“兩個權志龍”的矛盾。在近期出演綜藝節(jié)目時,權志龍便提到,在“權志龍”與“G-Dragon”的雙重身份下產生了迷茫:作為G-Dragon活了超過20年,但真正作為權志龍的時間只有5年。

作為鎂光燈下的G-Dragon時,他前20年交出的音樂答卷風光無兩,尖銳、諷刺、狂放、先鋒感與反叛感是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元素。哪怕長達近8年不發(fā)個人專輯與單曲,更多將重心放在跨界時尚圈,權志龍所闡述的音樂世界仍然可以締造紀錄,有著穩(wěn)固的音樂口碑。

比如今年8月,韓國蓋洛普調查“21世紀最受歡迎K-Pop Solo歌手”數據顯示,近8年沒有發(fā)歌的權志龍憑借23%投票率位居第三。

同時,僅在時尚活動維持曝光、不發(fā)歌的權志龍,也在低曝光的時間中逐漸有了變化。在綜藝中,他坦言一度遇到創(chuàng)作瓶頸期,考慮不再發(fā)行專輯,甚至在他看來,自己的生活像是《楚門的世界》。

相為呼應的是,新作《POWER》也有著走出攝影棚的鏡頭致敬。但他在新曲中所謂的“諷刺、反叛、先鋒”,也認為不新鮮,這首歌在全球音樂市場上的收聽失利,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權志龍面對的瓶頸,或許是其先鋒感的重塑。同樣的,這種“先鋒”,也是大眾在經歷過如今K-Pop偶像普遍業(yè)務水平不足、歌曲同質化嚴重的現實下,轉而寄托在權志龍身上的再度引領K-Pop潮流的期待。

然而,不管是好評還是唱衰,權志龍以及BIGBANG在K-Pop的常青樹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們能夠在丑聞爭議之后仍占據一席之地,也反映了如K-Pop市場也缺少能令受眾滿足的同類的“代餐”。正如眼下,繼BIGBANG登頂、BTS出海成功后,K-Pop陷入了再無男團接棒、延續(xù)男團神話的尷尬境地。

當然,到底是無法突破創(chuàng)作瓶頸期,還是堅持古早味道的復刻,還得經過完整的新專輯才能得以知曉。畢竟,大眾質疑的并非權志龍的創(chuàng)作能力,只是想聽到久違的好歌罷了。

排版 | A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權志龍:走出楚門,也走下神壇?

楚門世界里的權志龍,正在走下神壇?

文 | 音樂先聲 Seven

編輯 | 范志輝

時隔小8年,權志龍久違地回歸歌手身份,僅僅一首先行曲《POWER》便在K-Pop掀起大浪。針對其新作產生的熱議,也不外乎是老生常談的“難聽”與否,出現不少新作不如過往作品的惋惜聲,甚至遭到了“江郎才盡”的質疑。

那么,權志龍這次的《POWER》到底成色如何?所謂唱到心趴上,是否只是粉絲自嗨?

時代濾鏡下的狂歡

事實上,歷經發(fā)歌一周,《POWER》所創(chuàng)下的流媒成績堪稱為今年最高點之一。

據統(tǒng)計,《POWER》在發(fā)行當日便達成空降韓國Melon榜單實時第一、Top100第二、首小時收聽突破8萬人及點贊突破2萬,均為今年發(fā)行歌曲最高紀錄;同時,最高收聽人數達到了突破52萬人,也因此拿下Melon Top100改版后首日收聽歷代第四。

不僅如此,該支單曲也在目前發(fā)行11天后仍然位居韓國Melon榜單前三,且為11月最高收聽單曲、2024年Melon第一個及唯一首日突破200萬流媒的歌曲,打破2023年BTS成員田柾國創(chuàng)下的Solo藝人歌曲首日最高流媒紀錄。而在中國內地的QQ音樂,《POWER》也賣出超60萬首,位居2024年單曲銷量第一。

然而,這一時隔近8年之久打響的回歸之作,在中韓兩地的流量與口碑卻并不似過往一般成正比。兩極分化的評價,更一度引發(fā)路人與粉絲之間的辯論不休,指向包括創(chuàng)作過時、吃老本紅利的爭議之聲更是甚囂塵上。

比如在韓國論壇,《POWER》被評價為“土里土氣”、“只聽這首歌的話,確實有10年前的感覺,如果不是一直堅持在創(chuàng)作的話,確實很難跟上新潮”、“完全是GD的感覺,但那時候流行的GD現在不流行了”等等。

從音樂層面來講,《POWER》之所以引起口碑爭議,“無聊”、“過時”是諸多聽眾提及的問題。B站UP主“阿張Ray Zhang”就指出,“一個采樣從頭到尾,一個鼓組從頭到尾,甚至連貝斯都沒去寫,編曲實在是太無聊了,人聲也無聊,主歌到副歌我覺得都挺無聊的”。

當然,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觀上的好聽與難聽都是基于個人審美、情感的偏移等多方面因素。就像根據權志龍在采訪中提及,新歌《POWER》概念為“諷刺當代媒體的影響力和力量”,而在諸多MV、歌詞的解讀中,也被拆解為致敬尼采、告別過去的自己、諷刺如今的K-Pop等不同隱喻。

有趣的是,在反擊“難聽”觀點時,粉絲群體也多以“概念吊打K-Pop”的觀點進行反擊。不過,評價歌手的音樂作品,音樂性才是重心所在,概念僅僅是幫助聽眾了解作品想要傳遞的內容,不應凌駕作品之上。

此外,即便早已在Spotify最大K-Pop播放列表獲得推薦位置,但相較于韓國本土和中國內地的火熱,《POWER》在Spotify首日為過濾流媒僅為破88萬,Spotify全球榜、日區(qū)甚至Apple Music全球榜、日區(qū)、美區(qū)等均未入榜。相比之下,同門師妹Rose與Bruno Mars的合作曲《APT.》卻在Spotify、Apple Music等全球性榜單穩(wěn)坐前列。

而《POWER》在Spotify、Apple Music等反映全球流媒收聽平臺的滑鐵盧,也令權志龍回歸之作的爭議愈加火上澆油。

有B站網友便指出,“海外K-Pop粉絲大多駐扎在此(Spotify),沒必要提這首歌是不是為闖美而寫,權志龍也早就有超過1130萬的列表(即推薦歌單),好聽不用說都會來聽的,事實證明二代的濾鏡太厚了,有人覺得不好聽很正常,沒必要按頭大家都認同所謂的‘韓流帝王’的”。

事實上,作為《韓國白皮書》認證的二代K-Pop登頂團BIGBANG的靈魂人物,權志龍在入伍、少曝光的狀態(tài)下,憑借著過去的音源口碑造就的時代濾鏡也不斷加厚。這種認為權志龍抑或二代高于一切代際K-Pop偶像的認知,也是將“權志龍們”抽象為了懷舊媒介。部分粉絲并非不愿面對“難聽”的評價,而是在懷舊情緒中將K-Pop的巔峰期與青春掛鉤,把自己看成了有意義的“參與者”。

在這種懷舊效應下,聽眾產生的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的反饋是必然的。

某種程度上,權志龍與周杰倫面臨的困境是一樣的。

到底是江郎才盡,還是時代變了?不論答案如何,結局都是被捧上了神壇,卻難再成神。

權志龍江郎才盡了嗎?

之于“權志龍江郎才盡”的討論,繞不開他和所在團體BIGBANG在K-Pop的輝煌以及其音樂風格的稀缺性。

將時間撥回到千禧年時期。當時,K-Pop男團普遍音源口碑弱于女團、銷量高于女團,而BIGBANG卻憑借新潮的曲風、造型和反映年輕人心聲的作品開辟了男團音源口碑之路,即便是團隊成員Solo作品也普遍有著韓國國民度頗高的“信聽”認證。

比如,BIGBANG是目前歷史上唯一至少有連續(xù)4張專輯有歌曲在韓國主要音源榜單獲得Perfect Kill的男團,除此之外達成該成就的也僅有女團(G)I-DLE。而根據代表國民性的韓國蓋洛普調查,BIGBANG的《謊言》以8%投票率位居“21世紀最受歡迎K-Pop歌曲”第七。哪怕是2024年,《紅霞》《狂放》《Bang Bang Bang》等歌曲仍然位居韓國KTV榜單前列。

對于內地聽眾而言,曾幾何時,BIGBANG在內地引發(fā)的杜海濤下跪事件、《Bang Bang Bang》《FANTASTIC BABY》響徹大街小巷等,都令BIGBANG在內地有著突破圈層的知名度。

而在2017年,根據騰訊音樂集團年度財報顯示,權志龍同名專輯在QQ音樂創(chuàng)下三天售出100萬的紀錄,BIGBANG、權志龍也是當年QQ音樂海外歌手播放量榜單TOP 10中唯二的K-Pop藝人。不僅如此,BIGBANG也位居QQ音樂創(chuàng)立以來歌手總榜登頂天數總榜第六,是前十名中唯一的海外藝人。

不可否認,權志龍、BIGBANG的音樂性、話題性等都曾是K-Pop中的頭部梯隊。

但在BIGBANG丑聞爭議頻發(fā)、入伍缺少曝光等因素影響下,組合的分崩離析也令即便未被李勝利、崔勝賢事件波及到的權志龍,在退伍后進入了“半退休”模式,鮮有曝光。再加上,歷經二代到五代,K-Pop工業(yè)化下高頻更新換代的偶像,也與時代濾鏡下二代團的“精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因此,大眾對于二代尤其是BIGBANG、權志龍等擁有佳作口碑的音樂人的回歸,有了更為強烈的渴望與期待——饑餓感存在于K-Pop受眾之間。換句話說,當BIGBANG抑或是權志龍成了K-Pop的代表性符號之一,無論新作是何種口味,必然都會是能夠引發(fā)現象級關注的大事件。

在這種符號化的基礎上,粉絲群體也自然傾向于一昧造神“不敗的權志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被認證為韓國偶像制作人代表的權志龍,其在后期創(chuàng)作BIGBANG團體作品上,個人獨立風格也有所弱化,不斷向著所謂的“YG專屬味道”兼容。當然,這種屢試不爽的YG商業(yè)歌曲制作套路是經過大眾審美市場檢驗的“萬金油”,但其所引發(fā)的大眾審美疲勞,放在當下也不免被稱之為“土”。

可以說,這也影響著部分YG藝人風格的奠定,甚至是音樂作品的格局,比如來到六代團運營時期的YG,便難以再出現膾炙人口的名曲,音樂榜單not in更是成了常態(tài)。

畢竟,相比于千禧年時期,如今的流行樂壇尤其是K-Pop音樂處于創(chuàng)新審美時代——即便不符合大眾審美,也要求有創(chuàng)新性。因此,權志龍的新作被指“難聽”,既有著YG風格承襲所帶來的限制,也有不同世代聽眾預期的落差。

不過,這也可以看成是他對現今猛按加速鍵的創(chuàng)新K-Pop歌曲架構的“不適”反擊。

另一方面,對于權志龍來說,實際上也面臨著“兩個權志龍”的矛盾。在近期出演綜藝節(jié)目時,權志龍便提到,在“權志龍”與“G-Dragon”的雙重身份下產生了迷茫:作為G-Dragon活了超過20年,但真正作為權志龍的時間只有5年。

作為鎂光燈下的G-Dragon時,他前20年交出的音樂答卷風光無兩,尖銳、諷刺、狂放、先鋒感與反叛感是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元素。哪怕長達近8年不發(fā)個人專輯與單曲,更多將重心放在跨界時尚圈,權志龍所闡述的音樂世界仍然可以締造紀錄,有著穩(wěn)固的音樂口碑。

比如今年8月,韓國蓋洛普調查“21世紀最受歡迎K-Pop Solo歌手”數據顯示,近8年沒有發(fā)歌的權志龍憑借23%投票率位居第三。

同時,僅在時尚活動維持曝光、不發(fā)歌的權志龍,也在低曝光的時間中逐漸有了變化。在綜藝中,他坦言一度遇到創(chuàng)作瓶頸期,考慮不再發(fā)行專輯,甚至在他看來,自己的生活像是《楚門的世界》。

相為呼應的是,新作《POWER》也有著走出攝影棚的鏡頭致敬。但他在新曲中所謂的“諷刺、反叛、先鋒”,也認為不新鮮,這首歌在全球音樂市場上的收聽失利,也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權志龍面對的瓶頸,或許是其先鋒感的重塑。同樣的,這種“先鋒”,也是大眾在經歷過如今K-Pop偶像普遍業(yè)務水平不足、歌曲同質化嚴重的現實下,轉而寄托在權志龍身上的再度引領K-Pop潮流的期待。

然而,不管是好評還是唱衰,權志龍以及BIGBANG在K-Pop的常青樹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們能夠在丑聞爭議之后仍占據一席之地,也反映了如K-Pop市場也缺少能令受眾滿足的同類的“代餐”。正如眼下,繼BIGBANG登頂、BTS出海成功后,K-Pop陷入了再無男團接棒、延續(xù)男團神話的尷尬境地。

當然,到底是無法突破創(chuàng)作瓶頸期,還是堅持古早味道的復刻,還得經過完整的新專輯才能得以知曉。畢竟,大眾質疑的并非權志龍的創(chuàng)作能力,只是想聽到久違的好歌罷了。

排版 | A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