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牧馬清水河》
“我寫作最原初的動力是青少年時期儲存的情感。我的老師,我上學時走過的路,尋草、撈浪茅的經(jīng)歷,住窯洞、喝窖水的生活,那一方地域風土,清水河、折死溝、預旺川……在某些時刻,在內心的某個角落里縈繞,揮之不去,而且愈到后來愈發(fā)酵涌動,不寫不安,不吐不快?!睏钫嘉渖趯幭幕刈遄灾螀^(qū)同心縣,在外地求學之后,又回到這片土地工作。汲取生態(tài)的教訓,是他寫作中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
這本散文集共分為四輯,從歷史、經(jīng)濟、語言、文化等多角度對游牧文明和農(nóng)耕文明展開觀察和思考?!赌榴R清水河》通過貫穿古今清水河流域的“牧馬”,來闡釋生態(tài)變遷的過程。馬政的衰落是清水河流域生態(tài)惡化的一個標志,馬政衰落之后,清水河流域的生產(chǎn)方式也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從原來的平耕陡牧、以牧為主變?yōu)楦良鏍I、以耕為主,然而這種轉變是以濫開濫墾為標志的。
《我就是創(chuàng)造與毀滅女神》
本書是《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希斯內羅絲的最新詩集,內容由50多首相對較短的抒情詩組成,分為四輯:“沒有羞恥的女人”“沒有帽子的天空”“唱歌和哭聲”和“未經(jīng)審查的希斯內羅斯”。希斯內羅絲表示,自己寫詩“是因為我必須將真理從我的子宮中擠出來”。她說,“寫詩時必須以我這一生都無法發(fā)表它為前提。這是我唯一能超越最嚴厲的審查者——我自己——的方法?!?/p>
她在這本書中笑對衰老、死亡和教條。她寫道,她寧愿不穿內衣,也不愿穿上為某個年齡段的女人制作的丑衣服。沒有人為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設計內衣嗎?所以她自己用詩歌和想象進行了設計。在這本書中,盡管希斯內羅絲在自己、愛人、家人以及一切事物中都能找到滑稽的笑料,令作品充滿了俏皮的感覺,但在這些詩中,她也對每個人都表達了深深的敬意。因為喜劇的背后是巨大的悲傷和痛苦。
《陌生的阿富汗: 一個女人的獨行漫記》
“面對來自遠方的陌生人,常常會誤以為陌生人具有一種能將自己的生活改頭換面的新鮮而刺激的力量,可是,力量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如果自己沒有力量的話,別人也無法給你?!眴紊砼员嘲桶嘧繉懴铝俗约?003年夏天開始的獨行經(jīng)歷。有人問她收入有多少,她說很少,一個月150美金左右。問,那你怎么能走到這么遠的地方來。班卓說,想來我就能來。很多人沒能去到別的地方,常常不是因為沒錢。
本書舊版于2005年問世,在2024年重新制作出版,增加了許多照片和內容。在大多數(shù)人印象里,阿富汗是新聞里與戰(zhàn)爭、貧困、恐怖主義等字眼掛鉤的異國他鄉(xiāng)。在本書中,班卓反而沒有花費太多筆墨講述阿富汗這個國家經(jīng)歷的災難,而是去講述哪怕是在貧困和饑荒之中,那里生活的人們是如何熱愛生活、認真活著的。
《文學發(fā)明:人類需要文學的25個“科學證明”》
本書作者、神經(jīng)科學和文學雙學位的耶魯大學博士安格斯·弗萊徹看到,科學技術看似紛繁多樣,但其多種多樣的表征下隱藏著一個共同的本質:改造我們的星球。我們通過火、刀、哨子這些工具使外部環(huán)境順應我們的意志。直到今天,這仍然是我們大多數(shù)先進工程的奮斗目標。無人機、計算程序、虛擬現(xiàn)實、智能家居……但生命還提出了一個更關鍵的挑戰(zhàn),即“何為人類”的問題。生而為人,意味著會有各種不理智的欲望、不可控的情感,還有令我們痛不欲生的悲傷。大腦會產(chǎn)生大量它無法解答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那么艱深、那么雜亂無章、那么難以捉摸,似乎任何技術都無法掌控它。然而,文學作品可以借助強大的敘事力量,對有關存在的懷疑做出回應;文學也有強大的情感力量,為彷徨的靈魂灌注友愛和勇氣。
關于文學為什么被發(fā)明,以及文學能做什么,作者認為,文學是一種結合敘事和情感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的祖先面對由人類的生理特點引發(fā)的心理挑戰(zhàn)。這項發(fā)明之所以被創(chuàng)造,就是為了克服生而為人的各種疑惑和痛苦。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中國的開放與封閉(1516—1840)》
當前人們普遍認為,1840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社會,整個國家都處于極端的信息匱乏之中。但是事實上的情況卻并非如此。為了不讓從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淹沒在一句“閉關鎖國”之下,本書作者郭建龍希望讀者看到,大航海時代以來,中國也曾經(jīng)生機勃勃,中國有機會去學習西方、向世界開放,中國甚至已經(jīng)存在一個“開眼看世界”的群體,海外的華人、國內與海外有聯(lián)系的沿海居民、國內沿海地區(qū)的官員和商人,他們都擁有豐富的西洋信息。
在此基礎上,他更進一步去探討為何在國家層面上,當時的中國仍顯得如此無知。在他筆下,“閉關鎖國”其實是一個制度性的自主選擇。由于集權式制度對開放性的天然恐懼,皇帝更傾向于禁止百姓接觸海外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從而利用制度和輿論的力量,將百姓閉鎖在信息大壩之內,最終產(chǎn)生對世界的厭惡和輕視。
《虛無主義與技術》
在哲學上,對技術的恐懼源遠流長。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赫伯特·馬爾庫塞和雅克·埃呂爾都是其中代表人物,但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與技術緊密相連,因此,即使我們認為技術是剝削性的,它也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格爾茨來說,技術帶來的威脅不僅僅是剝削,而更是尼采預見的危險:虛無主義。
本書呈現(xiàn)了對各種技術的案例研究,以及技術與虛無主義的關系是如何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比如令人上癮的平臺Tinder——我們在這個平臺上用拇指左滑右滑決定他人的命運時得到的快樂,遠遠超過了我們在面對面交流中獲得的快樂。又比如Facebook,它已經(jīng)成為人們可以討厭但無法離開的平臺,因為其他人也都在這里,離開這里就是切斷自己與所有人的聯(lián)系。臉書讓用戶加入到侵犯他人隱私的快樂中來,以至于它侵犯用戶的隱私越多,用戶就越敢侵犯彼此的隱私。格爾茨看到,技術試圖調解我們生存的痛苦,但卻將我們困在惡性循環(huán)中。讀完這本書后,讀者會洞察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意識到并抵制晚期資本主義的撫慰人心又麻木不仁的技術虛無主義。
《大眾文化的女性主義指南》
本書源于韓國女性勞動者會策劃創(chuàng)作的女性主義播客“乙們的驢耳”中的熱門內容“大眾文化與性別”。作為播客的實錄,內容適合大眾讀者,而且也不乏尖銳的討論。作者指出《無限挑戰(zhàn)》和《兩天一夜》這兩個節(jié)目開啟了韓國真人秀雙駕馬車的時代,之后以男性為主的綜藝長期霸占屏幕,隨之也產(chǎn)生了“男人們聚在一起就會發(fā)生有趣的事”的慣性思維,因此,在這種真人秀形式的節(jié)目中,女性綜藝人容身的空間只會逐漸縮小,綜藝領域中的女性也開始消失。
作者認為,現(xiàn)在韓國綜藝節(jié)目的基本屬性就是韓男娛樂——第一種是完全排除女性的綜藝,第二種是即便出現(xiàn)了女性,節(jié)目也有很強厭女性,或貶低女性、加深對女性負面偏見的綜藝。如今,韓國的電視臺還理所應當?shù)刂谱髦钨e全員都是男性,或者像發(fā)善心一樣只請一名年輕女性的各類節(jié)目。這是值得批評的。除了綜藝節(jié)目之外,本書也關注到了被商品化的女孩:女團制造工業(yè)、色情產(chǎn)業(yè)……此外,《小姐》和《沒有秘密》等“女性電影”也得到了討論。
《鵝肝: 食品政治中的眾口難調》
鵝肝,作為美味佳肴,一般是作為小分量的前菜出現(xiàn)??梢宰鳛榧蹇局破烦脽岢?,通常會配有新鮮的水果配菜。傳統(tǒng)的做法是低溫慢慢烹制,用作鵝肝醬或者鵝肝糜冷吃。在法國,鵝肝是美食界的支柱,從街邊小餐館到米其林星級餐廳,都會出現(xiàn)它的身影。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法國政府發(fā)起了相關保護政策,以鵝肝為中心的農(nóng)業(yè)旅游業(yè)得到發(fā)展,這些做法把鵝肝置于文化、商業(yè)和國家評估這三者交匯的美食民族性上,在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爭議浪潮中顯得尤為重要。鵝肝成為了法國民族價值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同時,它也是一種令動物權利支持者認為在道德上難以接受的食品。爭論的焦點在于鵝肝的制作方式——為了讓肝臟變大變肥,在鵝或者鴨子生命的最后幾周,人們會用專門的管子喂給它們谷物,且用量會逐漸增加。不同的人會因為不同的立場對這一做法大加斥責或大為贊賞。于是,在鵝肝上體現(xiàn)著兩個極端——我們把動物看作資源,能夠以我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使用和消耗;另一個極端是,我們把動物看作是有感知能力的生物,應該得到人道的對待、同情和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