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海象日記》
懷孕三個月的時候,烏冬萌發(fā)了一個想法——寫一本關于母性的日記。作出這個決定的那些日子是她生活中晦暗不明的時期。她的母親已經(jīng)病得很嚴重,在失去母親的恐懼悲傷中,這個即將誕生的小生命像是一簇小小的,名曰希望的火苗。在《海象日記》中,烏冬記錄了孕期38周和女兒出生第一年內的所思所想。孕期第22周的時候,她開始覺得自己上半身和下半身分界消失的身體很像海象,思考作為”一個流線型的人類“是不是更適合在海洋生活;女兒出生兩個月時,烏冬與丈夫阿爾為了哄她睡覺累得不行,家里常常出現(xiàn)這樣的對話:“她真的睡熟了嗎?”“大概七分熟!”“全熟,全熟才行??!”
“沒有任何喜悅可以消除至親死亡的哀傷,幸虧也沒有任何哀傷可以消除嬰兒出生帶來的喜悅,”阿爾在本書前言中寫道,“這些故事是我們家庭日常性的碎片而已。它們是很普通的,和無數(shù)其他人的日常生活的碎片相比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不過每一塊日常性的碎片,如果看得更仔細些,都是一塊獨一無二的碎片?!?/p>
《瑪法達大宇宙》
瑪法達是一位生活在上世紀60年代的六歲小女孩,出身于阿根廷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小小的身體里卻有大大的能量和深邃的思考:她關心世界局勢、社會民生、人類命運,她熱愛披頭士、書籍、和平和煎餅,她討厭戰(zhàn)爭、暴力、壓迫、詹姆斯·邦德,還有湯?,敺ㄟ_是同名漫畫的女主角,創(chuàng)作者季諾貝被認為是阿根廷乃至拉丁美洲最偉大的漫畫家之一。他曾說過,自己漫畫的目標讀者并不是孩子。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季諾借助瑪法達這個小女孩形象,講述他對阿根廷社會和世界局勢的看法。這套漫畫被翻譯為超過35種語言,成為全球漫畫經(jīng)典之作。翁貝托·艾科曾盛贊,“瑪法達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女英雄?!?/p>
本書是關于《瑪法達》最詳細、專業(yè)和豐富的解讀。它詳細介紹了《瑪法達》中所有任務設定及其現(xiàn)實索引,還原了瑪法達生活的時代背景。它不僅是一本漫畫設定集,更是拉美60年的簡明歷史讀本——每一次社會革命性事件、每一次影響生活的科技發(fā)明,在書中都有詳細介紹。
《敘事的危機》
“生活即講述。人作為一種敘事動物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能夠通過講述實現(xiàn)新的生活方式。講述具有‘重新開始’的力量。任何改變世界的行動都以講述為前提。”在韓炳哲看來,當今世界雖然“敘事”“講故事”的重要性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但這種話語的泛濫恰恰反映了我們正處于一場敘事的危機。這是因為,信息交流越來越取代講故事,成為我們主要的交流方式。數(shù)字化的過程中,真實本身被化約為信息和數(shù)據(jù),真實的信息化導致了真實的嚴重稀釋。
數(shù)字平臺改變了我們感受和理解真實的方式。韓炳哲發(fā)現(xiàn),“對數(shù)字平臺來說,數(shù)據(jù)比講述更有價值,敘事性的反思是多余的?!比缃裎覀儧]有時間和耐心講故事,只能交流信息,這讓我們僅關注一個個“當下”,時間越來越原子化。沒有了講故事,點狀的事實或信息亦無法被敘事編織為一幅復雜的世界圖景,導致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淺薄化和生命經(jīng)驗的貧乏。韓炳哲在《敘事的危機》中寫道,
“與具有未來敘事和進步敘事、渴求別樣生活方式的現(xiàn)代相比,現(xiàn)代晚期失去了奔向新事物或從頭開始的革命激情,它沒有重新啟程的氣氛。因此,現(xiàn)代晚期衰退為‘一如既往’和‘別無選擇’,它完全失去了講述之勇氣,完全失去了改變世界的敘事之勇氣?!?/p>
《過勞:好工作是如何變壞的》
同樣是過勞的白領,為什么女性比男性感受到了更多的壓力、不安和沮喪?本書作者通過調查美國一家《財富》世界500強IT公司,對過勞的性別差異做出解釋:男子氣概對堅韌品質的要求讓男性更不愿意承認自己不堪重負;與此同時,女性既要做帶薪工作又要做無薪的家務勞動,導致她們的整體勞動負擔更大;另外,女性背負著“好母親”和“好妻子”的文化期待,讓她們對把工作壓力和壞情緒帶回家有更清醒的認識與擔心。兩位作者指出,“好工作”在本質上就是性別不平等的,它的潛在前提是,雇員需要把工作放在生活的第一順位,為之投入幾乎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而從傳統(tǒng)上來講,能從事這樣的工作的人通常是男性。
一些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變化讓過勞問題變得更加糟糕。公司越來越注重股東價值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出于財務壓力,管理層有很強的動力削減勞動力成本,或轉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勞動力市場。技術進步(包括實時、保密、安全的信息共享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削減勞動力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在IT等知識密集型行業(yè)中,出現(xiàn)了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海外勞動力增加導致本土勞動力削減,加劇了工作的不安全感;全球團隊之間的協(xié)作整合又增加了工作時間。這兩者都加劇了過勞現(xiàn)象。
《君子時代的爭霸:<左傳>里的春秋史》
錢穆曾稱《春秋》是“一部諸夏的國際史,亦可稱為乃是那時的一部天下史或稱世界史”,但《春秋》全書只有一萬六千多字,記載歷史十分簡略且措辭隱晦(因此后世有“春秋筆法”的說法),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專門解釋《春秋》的書,也就是所謂的“傳”,其中最著名的“《春秋》三傳”為《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本書以春秋時代爭霸為主線,講解整部《左傳》記載的240多年間各諸侯國的重大史事。本書作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何晉將《左傳》記載的春秋史事以各位霸主為主題,基本按照時間先后歸納綜合為20講。
本書首次出版于2008年,此次再版,何晉重新修訂了文字細節(jié),保留了邊欄和魯國十二君時間線,在邊欄中放置對應、補充正文的《春秋》《左傳》原文,方便讀者對照閱讀。編者在每章開篇增設諸侯國的君位繼承順序、諸侯國大事記,方便讀者了解和單個諸侯國相關的主要事件。
《鎖國:日本的悲劇》
1614年1月,德川家康頒布禁教令,指控基督徒在他的國家“散布異端邪說,顛覆真理,這樣他們就可以推翻這個國家的政府”。兩年后,家康去世,他的繼任者德川秀忠更加堅定地執(zhí)行禁教令,對待外國人的態(tài)度甚至比他的父親更加殘酷。在德川幕府的統(tǒng)治下,日本進入“鎖國”時期,直至19世紀“黑船來航”。在日本哲學家、倫理學家、文化史家和辻哲郎(1889-1960)看來,這段鎖國史固然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日本文化,但付出的代價是“我們失去的東西不計其數(shù)”,其中包括缺乏科學精神。為了探究日本民族的劣根性,他撰寫了《鎖國》,以“大航海時代史”的視角對近代初期世界局勢下日本的狀況處境進行考察。
《鎖國》首次出版于1950年,之后的74年間史學界不斷有新作問世,以今天的學術眼光來看,本書不過是一部基于二手資料完成的通俗讀物。但日本史學者李若愚認為,作為一部甫一出版就在日本學術界引發(fā)討論的經(jīng)典作品,《鎖國》依然有閱讀的價值。他提醒讀者注意《鎖國》首次出版的時代背景:當時日本正處于戰(zhàn)后轉型期,和辻哲郎帶著“當代”的問題反思“鎖國”歷史,這本書可以說代表了日本戰(zhàn)后知識分子的總體性反思。
《望長安: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故事》
洛陽金村戰(zhàn)國文物,現(xiàn)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漢代人像磚柱,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唐代昭陵二駿,現(xiàn)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20世紀初那個風雨飄揚的戰(zhàn)亂年代,大量文物被盜掘盜賣,很多國寶流落異國他鄉(xiāng)。
在本書中,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國博研究院副院長霍宏偉考察了多件流失文物的丟失經(jīng)過,發(fā)掘文物背后蘊含的文化信息,揭示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多樣性的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書中涉及的古代文物年代橫跨戰(zhàn)國、兩漢、北魏、唐、宋,包括青銅器、鎏金銅佛像、銀器、三彩俑、石刻等。
《電影狂想:昆汀·塔倫蒂諾回憶錄》
昆汀·塔倫蒂諾是當代最著名的電影人之一,也是當今最有影響力的電影愛好者。在很多年里,昆汀一直在采訪中稱自己將創(chuàng)作一本關于電影的書。《電影狂想》就是這本書。在他的首部非虛構作品中,昆汀從童年時代與電影結緣寫起,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電影與電影人進行了深刻犀利的評論。讀者將在這本書中了解昆汀的成長往事,一窺他的私人片單。
7歲時,昆汀就在父母的帶領下去電影院看約翰·G.艾維爾森的《嬉皮克星》和卡爾·雷納的《可憐的爸爸》。之后他還和父母一起看了許許多多其他“大人電影”,為此,他的同學都覺得他是個“見過世面的人”?!暗紤]到我看的那些電影,確實是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制作時代里最具挑戰(zhàn)性的電影,所以同學們的看法很對:我確實見多識廣。”意識到自己的看的電影是其他家長不會允許自己孩子看的電影時,昆汀問過媽媽。她說:“昆汀,比起這些電影,我更擔心你看新聞。電影可不會傷害你!”我們已經(jīng)知道,電影確實沒有妨礙昆汀順利長大成人,還化為他成為知名導演的養(yǎng)料。IMDb統(tǒng)計出《低俗小說》(1994)有100多個致敬老電影和流行文化的橋段。昆汀在拍攝本片時,腦海中是否浮現(xiàn)過童年時期與父母一起看電影的舊日時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