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作為雷科技為數(shù)不多真的用iPad Pro替代MacBook Pro充當「工作電腦」的編輯,小雷用的是發(fā)布于2021年的12.9英寸iPad Pro(第五代),也就是搭載了Apple M1和Mini LED背光的那一款。
當時之所以從2018款升級到2021款,一方面是看上了MiniLED的高亮度和分區(qū)背光,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這代iPad Pro作為芯片的轉折點,未來的iPadOS一定會根據(jù)iPad的芯片對系統(tǒng)功能做硬性區(qū)分。
盡管M1在結構上和A12Z類似,但「刀法精湛」的Apple一定會在系統(tǒng)上做高低配: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臺前調度等功能在剛剛推出時確實是M1芯片獨占的功能,后來才開放給其他硬件。
但問題是,為性能強大的硬件產品人為加入軟件區(qū)分,這一套操作對首發(fā)了M4芯片、性能過剩的iPad Pro還能起作用嗎?
除Apple Card外,最薄的Apple產品
由于雷科技過去已經用多篇文章介紹了全新一代的iPad Pro(下文以iPad Pro M4代稱),所以這里也不再贅述基礎硬件配置,只談一下iPad Pro的關鍵數(shù)據(jù)。由于這一次Apple僅在1TB及更大存儲空間的iPad Pro中提供16GB內存和10核CPU,所以小雷這次也直接買來了1TB的滿血版本。
此外,小雷也順便買了全新的Apple Pencil Pro。至于為什么不買新的鍵盤?這個我們稍后再說。
盡管早有心理預期,但在把iPad從盒子里拿出來時,小雷還是由衷地對iPad Pro M4的厚度和重量感到驚訝。盡管在賬面上對比,iPad Pro M4和iPad Pro M1只差了1mm,但只要你過去曾用過任何一款iPad,你都可以在盲測中不依賴重量、只靠「捏」分辨出哪一臺是iPad Pro M4,準確率比耳機展上老法師盲測線材準確率還要高。
除了機身變薄,iPad Pro M4相較M1型號,在重量上也大幅瘦身,重量從682克降低到579克。不過和厚度相比,iPad Pro在重量上的優(yōu)勢沒有那么明顯——在對比的時候我們能輕松找出更重的那臺iPad Pro,但在單手拿著使用時,iPad Pro M4依舊會帶來一絲墜手感。
其實這種墜手感非常好解釋:在單手使用iPad Pro時,因iPad的中心在設備中心,而13英寸的屏幕讓設備中心遠離用戶的手掌,過長的力臂導致了這種墜手感?;獾姆椒ㄒ卜浅:唵巍獌芍皇帜镁秃昧恕?/p>
當然了,iPad Pro M4在外觀上的變化遠不止這些:和M1型號相比,iPad Pro M4機頂?shù)柠溈孙L數(shù)量從兩個變?yōu)橐粋€,側邊麥克風從平板左側移動到右側(電源鍵朝上時的右側)——相信這是為避免橫屏使用時鍵盤遮蓋麥克風而作出的改進。揚聲器方面,iPad Pro M4四組揚聲器每一組都多出了3個開孔。
Apple Pencil的充電接口在外觀上沒有變化,但也修改了每個磁鐵設計:無論新平板+舊筆還是舊平板+新筆,都無法穩(wěn)穩(wěn)將筆的兩端牢牢吸附,同時iPad也不會對不適配的Apple Pencil做任何響應——充電都不行。
但說到鍵盤,那情況又不一樣了:新舊iPad Pro并沒有修改背后的磁吸觸點的位置和定義,僅改變了機身背部的磁鐵布局,這意味著iPad Pro M4無法牢固吸附在為其他iPad Pro所設計的「妙控鍵盤雙面夾」或「妙控鍵盤」上。
但就像10.9英寸iPad Pro可以用12.9英寸的鍵盤一樣,只要想辦法把iPad Pro M4「固定」在舊的鍵盤上,兩者就能正常匹配使用。
在這里小雷對「妙控鍵盤雙面夾」和「妙控鍵盤」都進行了測試,雙面夾由于磁力問題,總是會自己「推開」觸點,試了幾次都無法搭配iPad Pro M4。但「妙控鍵盤」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鍵盤背光、文字輸入、觸控板手勢都能正常使用,除了要用手捧著外沒有缺點。
機身拎著輕,性能拎得清
說完外觀和重量,接下來該聊聊iPad Pro M4的性能了。按照慣例先來看看iPad Pro M4的性能測試分數(shù):
由于GeekBench 6還沒有完全適配iPad Pro M4,因此在CPU一欄中顯示的還只是「ARM」,不過在另一個界面我們依舊能看到M4的CPU主頻給到了4.4GHz,和M1時代的3.2GHz提升可謂巨大。M4 SC、MC、GPU(Metal)得分分別為3653、14532、53433分。作為參考,iPad Pro M1的得分分別為2293、8405、33086分,提升可謂巨大。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在Geek Bench中我們也找到了另一個細節(jié):M1和M4芯片的L1、L2、L3三級緩存的大小完全一致,同樣都是128KB、64KB、4MB。
游戲測試的結果同樣能展現(xiàn)出M4的強大性能:iPad Pro M4在3D Mark Solar Bay Unlimited(光追測試)中總分高達15004分、平均幀率達到57FPS,即使在負載最高的S3也拿到了49.8FPS。作為對比,iPad Pro M1的總分僅為6223分,平均幀率23.7FPS,S3甚至只有18.6FPS。
作為參考,小雷也用自己搭載M1 Pro芯片,16GB內存的MacBook Pro 16運行了Solar Bay Unlimited,結果為總分12533分、平均幀率47.7FPS、S3平均幀率37.4 FPS。
沒錯,在面向iPadOS的光追測試環(huán)節(jié),iPad Pro M4已經超越了搭載M1 Pro、16GB內存且擁有主動散熱配置的MacBook Pro了。
但在Wild Life Extreme壓力測試上,iPad Pro M4的被動散熱始終比不上MacBook Pro的主動散熱:iPad Pro M4最高分8468(第1循環(huán)),最低分6100(第20循環(huán)),在第2循環(huán)分數(shù)就降低到7000以下;而MacBook Pro則一直穩(wěn)定在9500到9100分之間,穩(wěn)定性高達95.8%。
除了游戲外,小雷也用iPad Pro M4模擬了自己平常的工作流程:在活動現(xiàn)場把相機的RAW導入到iPad中,批處理后再全部輸出到相冊。在導入導出和Lightroom預覽中,iPad Pro M4的表現(xiàn)都遠遠拉開iPad Pro M1。
但問題是,這些過剩的性能,背后真的有實際的應用場景嗎?
說實話,作為一個從「Home鍵時代」一路走過來的iPad Pro老用戶,小雷認為從2018年開始,iPad Pro的性能就一直是過剩的。很顯然,這里的性能過剩并不僅僅是「愛優(yōu)騰」的性能過剩——畢竟多年前的The New iPad就已經普及了Retina屏幕,看視頻足夠了。
就小雷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說,能在現(xiàn)場快速處理圖片、視頻確實非常方便:前段時間在F1中國大獎賽現(xiàn)場,小雷大多數(shù)圖片都是在現(xiàn)場用iPad Pro M1處理的——現(xiàn)場處理可以讓我第一時間檢查拍到的照片是否符合要求,將相機和電池壽命「最大化利用」。
但問題是,能讓iPad支持這種高性能、高負載的App并不多。以小雷每天都用得上的Lightroom為例子:iPadOS上的Lightroom是基于ACC的「LR ACC」,它針對iPad的性能和交互作出了大量的優(yōu)化。
但我們在電腦上使用的是保留了大量專業(yè)功能的Lightroom Classic(LR C),兩者在功能和負載上差距巨大。而這種情況并不是個例,比如Apple自己開發(fā)的FCP,在macOS和iPadOS上也相差甚遠。
盡管iPad Pro M4已經用跑分證明了在某些項目上它有超越M1 Pro的實力,但性能最終還是要在App中體現(xiàn),而iPadOS沒有這種能體現(xiàn)出M4真正實力的App。游戲也是同樣的道理:M4在光追性能上超越了M1 Pro的MacBook Pro,但無論是iPadOS還是MacBook Pro,能用上光線追蹤技術的游戲都少之又少。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絕大多數(shù)用戶真正想要的是支持高刷新率的低價iPad 10,而不是可以同時預覽5條4K ProRes素材的天價iPad Pro。
可以和MiniLED說再見了
說到屏幕,iPad Pro M4在屏幕方面的提升確實顯著:過去Apple不愿意在iPad上使用OLED屏幕,背后的原因無非就是成本和亮度。成本的原因我們不需要再一次展開講,所以這里我們主要來聊聊亮度的問題。
在很早很早之前,Apple就給其顯示產品定下了「SDR 500nits」和「XDR 1000nits」的亮度標準。甚至在最新的macOS中,我們都找到Apple為了匹配SDR工作環(huán)境,將1600nits MiniLED映射到500nits屏幕下的配置文件。想要維持1000nits高亮度,并在全亮度區(qū)間內維持色彩準確度,這對iPhone等小型設備來說不算太難,舍得給三星花錢就行。
左為iPad Pro 2021,右為iPad Pro 2024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對于iPad、Mac這種大屏幕設備來說,大尺寸高亮度高色準OLED往往意味著低良品率和高售價,所以近幾年Apple的XDR標準基本都由MiniLED來撐場面。
不過MiniLED也有自己的問題——溢光和可視角度(相對)差:由于分區(qū)不夠多,從第一代MiniLED M1開始,溢光問題就與iPad寸步不離。甚至小雷苦練英語聽力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在晚上看美劇時看到字幕旁邊的白色光暈。
但隨著iPad Pro M4改用OLED,iPad Pro終于擺脫了溢光和可視角度差這兩大夢魘。此外,雙層OLED的設計也讓iPad Pro M4擁有了極高的畫面亮度:無論在SDR視頻還是HDR視頻下,iPad Pro M4在亮度方面的表現(xiàn)都完全比肩iPad Pro M1,即使并排比較也難以用肉眼分辨出誰的亮度更高。
與此同時,OLED高對比、高飽和的特性也顯著豐富了iPad Pro M4的顯示效果,畫面色彩豐富。
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iPad Pro M4 OLED屏幕顯示效果極為出色,但就小雷自己來說,我顯然不會因為這塊OLED屏幕而升級到iPad Pro M4。
對我來說,iPad Pro M4這塊OLED屏幕最大的意義并不是重新定義了iPad Pro屏幕的天花板,而是讓我可以放心接受「未來MacBook改用OLED」這件事。去年小雷將打游戲的MiniLED屏幕「升級」成OLED屏幕,直到現(xiàn)在還在抱怨OLED亮度不夠高。
而iPad Pro M4這款產品,則以預覽版的身份展現(xiàn)了M4芯片和OLED屏幕的實力,為接下來的M4 MacBook系列產品作出了最好的「技術演示」。
是的,在我看來,iPad Pro M4其實就是今年M4 MacBook Air的「技術預覽」版。
之所以把iPad Pro當作「技術預覽」,不僅僅是因為兩者共享相同的芯片架構,還因為iPad Pro中引入的技術和功能預示了可能應用于MacBook系列的未來創(chuàng)新。
比如iPad Pro M4是Apple首次在iPad Pro機型上使用橫置Face ID,而當前的MacBook系列仍主要依賴于觸摸ID。考慮到近幾年MacBook Pro和MacBook Air都采用了「有劉海,無Face ID」的設計,F(xiàn)ace ID加入到MacBook中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此外,考慮到MacBook Air和iPad Pro都采用被動散熱設計,兩者在能耗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采用M4芯片的iPad Pro都在為下一代MacBook鋪平道路。
但在M4 MacBook Air馬上就要在WWDC上亮相這個大前提下,還有誰會用一臺高端游戲筆記本的預算,去買一臺「空有一身硬實力」的iPad Pro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