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訪】《追月》導演喬梁:想要呈現(xiàn)一個成功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處境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追月》導演喬梁:想要呈現(xiàn)一個成功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處境

喬梁認為,女性不再接受社會角色凌駕于自我之上,不再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自己,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這也是這部電影在婦女節(jié)當天上映的意義。

記者 | 黃文斌

由喬梁擔任編劇并執(zhí)導,何賽飛、袁文康等主演的電影《追月》38日上映。該片曾入圍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天壇獎最佳影片,主演何賽飛憑借“戚老師”這一角色獲得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電影《追月》改編自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過往》,講述因劇目《追月》成名的越劇名伶戚老師晚年回到家鄉(xiāng),期待重拾親情卻不得不面對子女的怨懟和斥責。

一個事業(yè)有成的女性可能擁有怎樣的人生?電影《追月》呈現(xiàn)的是一個悲涼的可能:罹患絕癥的晚年、支離破碎的家庭和不被理解的苦難。命運和子女都在指責一個為了夢想背井離鄉(xiāng)的母親,但在編劇、導演喬梁看來,“母親”并不是女性的天職,要求一個女性把家庭放在事業(yè)之前,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規(guī)訓。

《追月》選擇在婦女節(jié)上映,也與電影中的女性議題形成了互文。女主角戚老師純粹地熱愛越劇,為舞臺奉獻終身,因不顧丈夫、孩子以及同事的感受被指責為自私,“不瘋魔不成活”是她的寫照。這一角色也呈現(xiàn)出了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男權社會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她曾在事業(yè)上大放異彩,在生命盡頭仍渴求著來自男性的原諒和認可。喬梁認為,女性不再接受社會角色凌駕于自我之上、不再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自己,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

電影《追月》編劇、導演喬梁(受訪者供圖)

真正的解放,首先就不能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女性

界面文娛:為什么選擇將小說《過往》改編為電影?電影對小說最大的改動是什么?

喬梁:艾偉在小說《過往》中塑造了戚老師這個獨特、罕見的女性形象,我覺得這個人物很立體,這個小說值得改編。小說敘事的視角是袁文康飾演的兒子秋生,著重描寫了秋生的生活以及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在電影里,我更想呈現(xiàn)的是戚老師這樣一個成功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處境。我們經常歌頌含辛茹苦、為了家庭犧牲自我的母親,但很少贊揚一個為了事業(yè)不顧家庭的女性,戚老師恰恰是后者。但戚老師還是站在男性的視角來評價自己,她在生命的盡頭仍然要乞求男性代表的世俗社會的原諒,哪怕這里的男性是她的兒子。這太悲哀了,難道女性就要被這樣否定嗎?

界面文娛:在你看來,電影中的兒子都是男權社會的代表,而戚老師是一個覺醒但又不徹底的女性?

喬梁:秋生和弟弟夏生都是傳統(tǒng)觀念下男權社會評判體系的代表。他們甚至是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評判一個女性。電影里戚老師問秋生:“照你說我不是一個好母親,我不是個好妻子?”秋生說,“你是個好演員”——這是一個男性對女性成功的否定和諷刺。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對女性的要求是首先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然后再討論女性在事業(yè)上成功與否。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沒有家庭的女性就是失敗的,所以會將蕭紅、張愛玲這些事業(yè)有成的女性的結局表述為“孤獨地死在異鄉(xiāng)”。以男性為代表的主流話語體系忽視她們的成功,只認為她們很悲慘。

戚老師確實是一個不徹底的覺醒者,她的行為離經叛道,可她內心還是認可男權社會的評價體系。但徹底的覺醒即使在當下也很困難。我看到對于小說和電影的評價里,也有不少女性不認可戚老師,其實這也是一個女性從男性視角去評價另一個女性。真正的解放要靠女性的自覺,首先就不能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女性。

電影《追月》海報

界面文娛:戚老師認可男權社會的評價體系,是否意味著她也認為因為自己對不起家庭所以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

喬梁:我認為戚老師并不覺得自己對不起家庭,她甚至認為自己對孩子們不錯,也以為孩子們一定愿意看到她回家,雖然事實并不是這樣。只是她的生活被越劇包圍,沒時間去思考家庭的事,并且她也常常逃避面對生活。比如回家第一天,夏生和她說冬妹的境況,她拒絕去看望冬妹。這是在用冷漠來掩飾虛弱,她不愿意面對這些不堪的東西。戚老師只有在舞臺上才是能獨當一面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她仍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實際上,如果她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她不會成為如此成功的演員。

戚老師最愛的是自己,事業(yè)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其次是她的丈夫。因為越劇《追月》是丈夫的心血,但丈夫除了寫劇本什么也不會,所以戚老師要委曲求全地拉投資、拋家棄子去外地發(fā)展,家庭和事業(y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戚老師晚年,越劇已然衰敗,她自己不再有名角的光環(huán),也發(fā)現(xiàn)孩子們并不認可她,這都是她認為人生失敗的原因。

在理解角色之后,何賽飛反而不想出演

界面文娛:電影橫跨戚老師的一生,而片中回憶的橋段都用舞臺布景的形式呈現(xiàn),為什么如此設計?

喬梁:我不能要求一個演員在銀幕上同時呈現(xiàn)20歲和60歲的狀態(tài)。假如不同年齡段的角色都要換演員的話,可能影響觀眾對于角色的認知和理解。而舞臺是一個假定的空間,男演員可以扮演女角色,女演員可以出演小生,扮上之后也無視年齡。舞臺也呈現(xiàn)了亦真亦幻的效果,劇中人物在舞臺上演出自己的過往生活,坐在臺下的觀眾可以自己判斷這只是人物失真的回憶,還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而且《追月》講述的是一個演員的人生,我也想借舞臺這個形式表達“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電影《追月》劇照

界面文娛:你提到“戲如人生”,電影中戚老師成名的《追月》是在映射她的人生嗎?片中唱段是原創(chuàng)的嗎?

喬梁:電影里的越劇《追月》有這樣的映射,戚老師就像奔月的嫦娥一樣義無反顧地追逐夢想,但嫦娥到月亮上之后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認為自己追到最后什么也沒得到。

艾偉的《過往》里沒有呈現(xiàn)越劇的具體內容,電影里《追月》的故事是我根據(jù)人物關系編的,唱詞由專門的越劇編劇創(chuàng)作。我需要在4句唱詞之內說清人物關系,如果更長的話我們沒有精力排練。

越劇有很多流派,片中的唱腔也是根據(jù)人物形象設計的。涂凌飾演的莊凌凌形象端莊,所以采用袁雪芬創(chuàng)立的“袁派”唱腔;夏生是風流瀟灑、文雅溫柔的形象,所以用尹桂芳的“尹派”唱腔;何賽飛老師本身就是戲曲演員,所以她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表演。

電影《追月》劇照

界面文娛:何賽飛越劇演員的經歷讓“戚老師”更令人信服,戚老師也是何賽飛飾演的第一個電影女主角,你是怎么說服她出演的?

喬梁:我也是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何賽飛老師第一部擔任女主角的電影。我在籌備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越劇出身的何賽飛老師,她最初有些猶豫,她開始并不認可戚老師這個角色,她覺得這個母親很離譜,總是問我這個角色為什么會有這些行為,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參透了這個角色。她不想出演反而是在理解角色之后,何賽飛老師認為這個角色太苦了,在她的年齡飾演這樣一個角色很耗神。但戚老師這個角色與何賽飛老師本人有很多共通之處,作為一個演員,能夠遇見一個幾乎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角色并不容易,這也是她出演的原因。

界面文娛:何賽飛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時候也將演戲比作“生命折舊”。在各方面都付出了這么多努力之后,你希望電影上映之后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喬梁:我為《追月》設計了幾個層次:

首先是越劇。越劇的形式很美,演員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排練出一部很好的越劇,我希望觀眾能夠在片中獲得美的感受,也理解越劇的不易。

再者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影響。比如片中的秋生,早熟而獨斷,試圖像父親一樣照顧弟弟妹妹。他被父母的選擇所傷害,但父母也并非成心要傷害他,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原生家庭可能無意中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從而影響命運走向。這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中國家庭的故事。

最后是女性的覺醒和獨立。就像電影中呈現(xiàn)的,女性的覺醒可能很困難,也需要付出代價,但希望看到這部電影的女性能夠多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也希望男性能夠換一個視角來評價女性。這也是我期待這部電影在婦女節(jié)上映的原因。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追月》導演喬梁:想要呈現(xiàn)一個成功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處境

喬梁認為,女性不再接受社會角色凌駕于自我之上,不再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自己,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這也是這部電影在婦女節(jié)當天上映的意義。

記者 | 黃文斌

由喬梁擔任編劇并執(zhí)導,何賽飛、袁文康等主演的電影《追月》38日上映。該片曾入圍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天壇獎最佳影片,主演何賽飛憑借“戚老師”這一角色獲得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電影《追月》改編自第八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品《過往》,講述因劇目《追月》成名的越劇名伶戚老師晚年回到家鄉(xiāng),期待重拾親情卻不得不面對子女的怨懟和斥責。

一個事業(yè)有成的女性可能擁有怎樣的人生?電影《追月》呈現(xiàn)的是一個悲涼的可能:罹患絕癥的晚年、支離破碎的家庭和不被理解的苦難。命運和子女都在指責一個為了夢想背井離鄉(xiāng)的母親,但在編劇、導演喬梁看來,“母親”并不是女性的天職,要求一個女性把家庭放在事業(yè)之前,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規(guī)訓。

《追月》選擇在婦女節(jié)上映,也與電影中的女性議題形成了互文。女主角戚老師純粹地熱愛越劇,為舞臺奉獻終身,因不顧丈夫、孩子以及同事的感受被指責為自私,“不瘋魔不成活”是她的寫照。這一角色也呈現(xiàn)出了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男權社會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她曾在事業(yè)上大放異彩,在生命盡頭仍渴求著來自男性的原諒和認可。喬梁認為,女性不再接受社會角色凌駕于自我之上、不再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自己,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步。

電影《追月》編劇、導演喬梁(受訪者供圖)

真正的解放,首先就不能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女性

界面文娛:為什么選擇將小說《過往》改編為電影?電影對小說最大的改動是什么?

喬梁:艾偉在小說《過往》中塑造了戚老師這個獨特、罕見的女性形象,我覺得這個人物很立體,這個小說值得改編。小說敘事的視角是袁文康飾演的兒子秋生,著重描寫了秋生的生活以及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在電影里,我更想呈現(xiàn)的是戚老師這樣一個成功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處境。我們經常歌頌含辛茹苦、為了家庭犧牲自我的母親,但很少贊揚一個為了事業(yè)不顧家庭的女性,戚老師恰恰是后者。但戚老師還是站在男性的視角來評價自己,她在生命的盡頭仍然要乞求男性代表的世俗社會的原諒,哪怕這里的男性是她的兒子。這太悲哀了,難道女性就要被這樣否定嗎?

界面文娛:在你看來,電影中的兒子都是男權社會的代表,而戚老師是一個覺醒但又不徹底的女性?

喬梁:秋生和弟弟夏生都是傳統(tǒng)觀念下男權社會評判體系的代表。他們甚至是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評判一個女性。電影里戚老師問秋生:“照你說我不是一個好母親,我不是個好妻子?”秋生說,“你是個好演員”——這是一個男性對女性成功的否定和諷刺。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對女性的要求是首先成為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然后再討論女性在事業(yè)上成功與否。在這種評價體系下,沒有家庭的女性就是失敗的,所以會將蕭紅、張愛玲這些事業(yè)有成的女性的結局表述為“孤獨地死在異鄉(xiāng)”。以男性為代表的主流話語體系忽視她們的成功,只認為她們很悲慘。

戚老師確實是一個不徹底的覺醒者,她的行為離經叛道,可她內心還是認可男權社會的評價體系。但徹底的覺醒即使在當下也很困難。我看到對于小說和電影的評價里,也有不少女性不認可戚老師,其實這也是一個女性從男性視角去評價另一個女性。真正的解放要靠女性的自覺,首先就不能代入男性視角來評判女性。

電影《追月》海報

界面文娛:戚老師認可男權社會的評價體系,是否意味著她也認為因為自己對不起家庭所以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

喬梁:我認為戚老師并不覺得自己對不起家庭,她甚至認為自己對孩子們不錯,也以為孩子們一定愿意看到她回家,雖然事實并不是這樣。只是她的生活被越劇包圍,沒時間去思考家庭的事,并且她也常常逃避面對生活。比如回家第一天,夏生和她說冬妹的境況,她拒絕去看望冬妹。這是在用冷漠來掩飾虛弱,她不愿意面對這些不堪的東西。戚老師只有在舞臺上才是能獨當一面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她仍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實際上,如果她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她不會成為如此成功的演員。

戚老師最愛的是自己,事業(yè)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其次是她的丈夫。因為越劇《追月》是丈夫的心血,但丈夫除了寫劇本什么也不會,所以戚老師要委曲求全地拉投資、拋家棄子去外地發(fā)展,家庭和事業(y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戚老師晚年,越劇已然衰敗,她自己不再有名角的光環(huán),也發(fā)現(xiàn)孩子們并不認可她,這都是她認為人生失敗的原因。

在理解角色之后,何賽飛反而不想出演

界面文娛:電影橫跨戚老師的一生,而片中回憶的橋段都用舞臺布景的形式呈現(xiàn),為什么如此設計?

喬梁:我不能要求一個演員在銀幕上同時呈現(xiàn)20歲和60歲的狀態(tài)。假如不同年齡段的角色都要換演員的話,可能影響觀眾對于角色的認知和理解。而舞臺是一個假定的空間,男演員可以扮演女角色,女演員可以出演小生,扮上之后也無視年齡。舞臺也呈現(xiàn)了亦真亦幻的效果,劇中人物在舞臺上演出自己的過往生活,坐在臺下的觀眾可以自己判斷這只是人物失真的回憶,還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而且《追月》講述的是一個演員的人生,我也想借舞臺這個形式表達“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電影《追月》劇照

界面文娛:你提到“戲如人生”,電影中戚老師成名的《追月》是在映射她的人生嗎?片中唱段是原創(chuàng)的嗎?

喬梁:電影里的越劇《追月》有這樣的映射,戚老師就像奔月的嫦娥一樣義無反顧地追逐夢想,但嫦娥到月亮上之后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認為自己追到最后什么也沒得到。

艾偉的《過往》里沒有呈現(xiàn)越劇的具體內容,電影里《追月》的故事是我根據(jù)人物關系編的,唱詞由專門的越劇編劇創(chuàng)作。我需要在4句唱詞之內說清人物關系,如果更長的話我們沒有精力排練。

越劇有很多流派,片中的唱腔也是根據(jù)人物形象設計的。涂凌飾演的莊凌凌形象端莊,所以采用袁雪芬創(chuàng)立的“袁派”唱腔;夏生是風流瀟灑、文雅溫柔的形象,所以用尹桂芳的“尹派”唱腔;何賽飛老師本身就是戲曲演員,所以她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表演。

電影《追月》劇照

界面文娛:何賽飛越劇演員的經歷讓“戚老師”更令人信服,戚老師也是何賽飛飾演的第一個電影女主角,你是怎么說服她出演的?

喬梁:我也是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何賽飛老師第一部擔任女主角的電影。我在籌備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越劇出身的何賽飛老師,她最初有些猶豫,她開始并不認可戚老師這個角色,她覺得這個母親很離譜,總是問我這個角色為什么會有這些行為,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參透了這個角色。她不想出演反而是在理解角色之后,何賽飛老師認為這個角色太苦了,在她的年齡飾演這樣一個角色很耗神。但戚老師這個角色與何賽飛老師本人有很多共通之處,作為一個演員,能夠遇見一個幾乎為自己量身定制的角色并不容易,這也是她出演的原因。

界面文娛:何賽飛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時候也將演戲比作“生命折舊”。在各方面都付出了這么多努力之后,你希望電影上映之后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喬梁:我為《追月》設計了幾個層次:

首先是越劇。越劇的形式很美,演員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排練出一部很好的越劇,我希望觀眾能夠在片中獲得美的感受,也理解越劇的不易。

再者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影響。比如片中的秋生,早熟而獨斷,試圖像父親一樣照顧弟弟妹妹。他被父母的選擇所傷害,但父母也并非成心要傷害他,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原生家庭可能無意中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從而影響命運走向。這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中國家庭的故事。

最后是女性的覺醒和獨立。就像電影中呈現(xiàn)的,女性的覺醒可能很困難,也需要付出代價,但希望看到這部電影的女性能夠多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待生活,也希望男性能夠換一個視角來評價女性。這也是我期待這部電影在婦女節(jié)上映的原因。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