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
界面新聞編輯 | 林子人
《人活著》
本書為長篇小說《人世間》作者梁曉聲的新作,談論關于生活的意義與方法?!叭嘶钪奔仁钦軐W的基本命題,也是現(xiàn)實的根本問題。本書在平凡之中發(fā)掘實用的生活之道,關注居住難題、“經濟泡沫”等當下的熱門話題,也納入了對于人生心態(tài)的論述,例如“平常心”“人性似水”“苦行文化”等等。
梁曉聲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曾基于知青生活寫下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與《暴風雪》,也曾根據(jù)對90年代社會現(xiàn)狀的觀察出版過專著《中國各社會階層分析》,重點闡述了當代的農民工、中產階層、知識分子、“資產者”等群體特點。對于前作《人世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孟繁華評價道,它刻畫了城市平民近五十年來生活的巨大變遷,將人性的善、人心的單純刻畫得入木三分?!度嘶钪窡o疑接續(xù)了《人世間》的關切,而進一步講述人生需要哲學,生活需要方法。
《狐貍的灼心》
這是一部設定奇特的小說。懷著對藝術的熱忱,主角走出了故鄉(xiāng)的大山,成為京都知名的藝術品商人。在徹夜笙簫的聚會之后,他總會孤身回到自己的宅院。直到他的女兒在法國的某處出生。女兒成為他的秘密、真相,乃至靈魂的歸所。透過私人攝影師的鏡頭,主角收藏著女兒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用他的一生注視、觀察、陪伴女兒的成長。
妙莉葉·芭貝里是《刺猬的優(yōu)雅》原著作者。她于1969年生于摩洛哥,第一部小說《終極美味》獲得2000年最佳美食文學獎以及2001年酒神巴庫斯獎,《刺猬的優(yōu)雅》是她的第二部作品,榮獲法國書商大獎,并改編為同名電影。芭貝里原先的職業(yè)為哲學教授,在寫小說時也將人生哲學的討論融入其中。她曾于2008年于京都的關西日法交流會館進行駐地交流,這也解釋了此部新作的日本風格。
《費曼傳:天才的人生與思想世界》
費曼是誰?奧本海默這樣評價他:“出色的理論家,最堅定、最負責任和最熱情的人,頭腦清晰的好老師。我認為他是無價的?!?費曼的身份是多重的:好奇的大男孩、多情的愛人、諾貝爾獎得主、原子彈制造者、“挑戰(zhàn)者號”事故調查委員、邦戈鼓手與開鎖大師,他為20世紀的物理學開辟了一條非凡的道路。在本書作者格雷克的筆下,費曼的思想世界與他的人生一樣精彩。費曼留給世人的遺產不僅是知識的,更是思想的: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真正需要了解什么?我們該如何去了解?了解世界的意義何在?
本書作者格雷克曾憑借《牛頓傳》《費曼傳》《混沌》三次入圍普利策獎,他的《信息簡史》榮獲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和中國文津圖書獎。此前讀者或許對于費曼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印象深刻,此番可以從他人的角度了解這位科學頑童。
《基辛格談基辛格:關于外交、大戰(zhàn)略和領導力的省思》
直面資深外交官溫斯頓·洛德的提問,基辛格探討了他和美國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在一系列關鍵事件中采取的策略。 作為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改變了美國對中國、前蘇聯(lián)、越南和中東的外交方式,為我們今天所知的地緣政治奠定了基礎。在對談中,他講述了對自己在擔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所面臨的具體挑戰(zhàn)的思考,如中美建交、1972年與前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峰會、與前蘇聯(lián)的首次軍備控制談判,展現(xiàn)了戰(zhàn)略思維在指導和應對全球事務方面的重要性。
基辛格為此書親自作序,寫道“這是我唯一的口述歷史……然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重大事件的回憶。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與尼克松總統(tǒng)的關系,了解領導藝術、談判藝術和外交政策的制定藝術?!弊x者將在本書中和基辛格一起思考何為“戰(zhàn)略”,何為“領導力”,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正如前美國國務卿喬治·舒爾茨所言:“《基辛格談基辛格》將為當代甚至后代持續(xù)帶來啟迪和鼓舞?!?/p>
《后真相》
究竟何為后真相?是自說自話的觀點、多數(shù)民眾的錯覺,還是政治操縱的工具、明目張膽的謊言?我們還能相信什么?本書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基本通識”叢書,著眼于我們這個時代令人不安的趨勢之一:對科學、證據(jù)、事實和真理本身的日益否定。
從否認關于吸煙、疫苗、進化論和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到認知偏差的心理根源,從社交媒體塑造的信息孤島,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哲學觀點,作者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結合大量現(xiàn)實案例,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了后真相的本質:它是一種信念至上的斷言,其危險之處在于,制造者迫使他人接受觀點而無視證據(jù),使人們陷入脫離現(xiàn)實的風險。當有人試圖蒙騙眾人,我們仍可以決定如何應對,能否及時明察真相,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作者李·麥金太爾,波士頓大學哲學與科學史中心研究員,哈佛拓展學院倫理學講師。
《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
在研讀幾種流行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專著時,包剛升發(fā)現(xiàn),許多研究都是在探究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古跡”,而難以融入現(xiàn)代政治議題,或者難以實現(xiàn)跨越古今的思想對話。因此,他想要借用本書試圖超越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傳統(tǒng)研究路徑(以思想家的著述為主,根據(jù)主題分門別類進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與評論),以一種全新的路徑和方法來重新理解中國軸心時代的政治理論?;诮浀湮谋荆緯Y合政治史,借鑒社會科學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較的視角,用新方法來對中國軸心時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論進行全新解讀。
本書反思的問題包括,無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與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與韓非,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與莊子,在提出問題、提供理論解釋、提出政治解決方案,以及構想理想社會模型時, 是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闡述或呈現(xiàn)的嗎?還是說,他們的政治理論本身就存在著許多邏輯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這些理論本身存在較多的邏輯問題,那么我們又憑什么相信這些理論呢?
包剛升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比較政治與政治史。對于本書作者,學者葛兆光如此評價道,“我最看重的,是他以現(xiàn)代的政治學眼光,介入傳統(tǒng)的思想史問題?!?/p>
《美國的內戰(zhàn)與重建:1830-1910》
本書描述了1830年至1910年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美國以及和它聯(lián)系得越來越緊密的世界的歷史。在此期間,人們的生活、工作、自我認知、維持生計和爭奪權力的方式均發(fā)生了巨大變化。19世紀到20世紀,美國從一個中央政府軟弱的農業(yè)社會,變成了一個逐漸城市化的工業(yè)社會,政府在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框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美國的帝國屬性卻從未改變。本書回答了美國是如何跨越漫長的19世紀,逐漸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同時,本書也揭露了美國內戰(zhàn)與重建過程中的黑暗歷史和遺留問題。
書中指出,種族歧視、暴力執(zhí)法、政治撕裂、社會騷亂、政黨對立、空頭民主等社會痼疾,都與19世紀美國的內戰(zhàn)和重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是這些困境的根源所在。作者拋棄了以白人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從美國黑人奴隸爭取自由、原住民遭受的驅離和苦難入手,同時也描寫了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戰(zhàn)爭,以及美國吞并夏威夷和菲律賓的過程。
《疼痛的故事》
從牙痛、頭痛、痛經、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個人都為疼痛所擾,都試圖用各種形象的隱喻來描述它。從“積極的情感體驗”到需要戰(zhàn)勝的“邪惡”,人們對于疼痛的認知和講述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有些人借此展現(xiàn)英雄氣概,有些人則無權喊疼;有些人被認為對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則似乎特別耐疼……是什么造成了這些差異?人們在痛苦時如何自處?
本書講述了18世紀以來關于疼痛的故事,橫跨醫(yī)學、文學、宗教、生物等各領域,考察人們對疼痛的講述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信仰、性別、種族、階級等意識形態(tài)因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展現(xiàn)了身體、意識、文化、語言之間的動態(tài)聯(lián)系。作者喬安娜·伯克為倫敦大學歷史學教授,英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現(xiàn)代戰(zhàn)爭史、軍事醫(yī)療史、情感史等。在如今這個充斥著積極心理學、保健品與鎮(zhèn)痛藥物的時代,疼痛被看作虛弱的象征,需要被掩蓋和克服,本書讓我們重識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義。就像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高晞所說的,這本書會告訴人們?yōu)槭裁础疤弁词且环N文化現(xiàn)象”。